小儿顿咳从肝论治
顿咳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以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为特征,因其“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全”(《治验·顿嗽》),故又称百日咳。临床一般多从肺治,但疗效欠著。
笔者根据《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细析其见证,考虑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从肝论治立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谨将个人体会及临床疗效介绍于下。
其感在肺,其病在肝
顿咳系感受风热时邪为患,虽肺先受邪而证多系肝:
1.发病季节
顿咳多在春季农历三、四月份发病,《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
三月正应肝气。
2.临床见证
顿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
“从少腹下逆上而咳,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制两胁”(《本草纲目拾遗》)
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咳而挛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交迸,呕吐痰涎、胃内乳食及胆汁,最后发出一鸡鸣样回吼声,其咳方暂止,甚者抽风昏厥,窒息气闭。
“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咳血,或鼻衄”(《治验·顿嗽》)。
阵咳之后身疲无力,蹲之久不能立,大儿童自诉胁腹作痛。
从上述见证分析,握拳挛动、弓背弯腰、抽风昏厥皆属风动之状,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
“肝藏血”(《素问·调经论》)
肝气上迫,肝液上涌则为泪;肝血上逆则面赤而颈脉怒张;肝火伤及目络则目睛充血;肝火灼伤肺络则咯血、鼻衄。咳引两胁作痛为肝咳之征, 《素问·咳论》曰: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为呕,肝病及胆则呕吐胆汁。
3.发作特点
顿咳发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午后至半夜为重,半夜后至午前发作明显减少。这与《内经》总结的肝病盛衰规律相符。《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肝病者,平且慧,下晡甚,夜半静”。
下晡为午后四、五点钟,夜半为子时,指半夜以后逐渐转为平静。
4.病愈规律
顿咳多在三月起病,而痊愈则多在六月,这也与
“病在肝,愈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
的观察相一致。
以上可以看出,顿咳之作其感在肺而实系于肝。
木火刑金,风痰相搏
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而主肃降;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
“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连目系……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
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反之,肺失肃降,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到肝,则肝失条达,在咳嗽的同时而见胸胁胀满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证。
王肯堂曰:
“火乘肺者,咳嗽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出血”(《证治准绳》)
小儿肝常有余,患病极易化火生风,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痉咳剧作。
阵咳之后,痰与胆汁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暂畅,故咳休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作,这就形成了顿咳之典型见证,这一病机可概括为: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
治从肝论,镇肝止咳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病初感,其治法与风热犯肺同,所谓“时医到此,束手无策”(《治验·顿嗽》),是指痉挛性咳嗽而言。
对此前贤医家不乏从肝论治者。
如张洁古:“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用小柴胡汤……咳而呕苦水者,属胆经,用黄芩半夏生姜汤”;
《薛氏医案》: “小柴胡汤治肝火侮肺,嗽时两胁痛甚”;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款肺散治小儿风壅痰盛,咳嗽气急,壮热颊赤,昏愦呕吐,面目浮肿,饮食减少”。
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于一九七七年拟镇肝止咳汤:
镇肝止咳汤
处方
柴胡6克、黄芩6克、代赭石12克、青黛1~3克、僵蚕6克、胆星3克、月石1~3克、甘草3克。
水煎频服,每日一剂。
此为三至五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
方中柴胡为君,疏肝以散肝热;黄芩、青黛清泻肝火;赭石重镇肝逆;僵蚕为治风痰之圣药,化痰以熄风;胆星、月石清热化痰;甘草泻火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具有平肝降逆,疏肝泻火,化痰熄风,镇痉止咳之效。
- 加减法
苔燥便干者,加瓜蒌以泻热通便;目睛充血者,加黑山栀、赤芍、丹皮以凉血清肝;鼻衄、咯血者,加白茅根以止血;咳久而出现阴虚者,柴胡减量,加天冬、沙参以养阴;面目浮肿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利水。
- 煎服法
水煎两次,留汁100~150毫升,溶入冰糖(便秘者用蜂蜜)适量,从清晨起开始少量频服,至午服完。
- 疗效观察
从1977~1980年,用上方治疗百日咳210例,以7天为治疗期限。结果:显效(痉咳基本消失)168例,占80%;有效(痉咳明显减少)37例,占17.6%,总有效率为97.6%;无效(症状无改善)5例,占2.4%。后又将上方加大蒜6克、冰糖10克,制成糖浆,观察180例,显效率为77%、有效率为17.4%,总有效率为94.4%;无效者占5.6%,较汤剂略差。
- 注意事项
①务在清晨开始煎服,因午后痉咳发作频繁,每因诱发咳嗽而致服药失败;
②遇服药呕吐者,可改用冷服法;
③加强营养,忌食肥甘辛辣等物;
④注意小儿精神调节,解除恐惧心理,皆在提高疗效之中。
从镇肝止咳汤的运用看,疗效尚属满意,虽以七天为期,其中服三剂而痉咳基本停止者不乏其例,较之单纯从肺论治,明显地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
其中无效或疗效较差者,多因药味较苦,小儿拒怕服药,或药刚入口即吐出而影响了疗效,故后改糖浆,但仍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这有待于剂型的进一步改革。
病例
张某,男,7岁。1987年4月19日初诊。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10天,经当地用青霉素、链霉素及镇咳药治疗5天不见减轻而来诊。半月前曾出现流涕、咳嗽,继之咳嗽加重,4天后呈阵发性痉咳,昼轻夜重,日发10余次,咳时弯腰弓背,两手握拳,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交并,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咳后发出鸡啼样深吸气回吼声。
眼胞浮肿、瘀紫,舌边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数。
体温37.2℃,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血白细胞22.4×10⁹/L,中性粒细胞0.28,淋巴细胞0.72。证属肝火犯肺、风痰相搏,治拟清肝泻火、镇肝止咳。
处方
柴胡6g,白芍药9g,龙胆草6g,青黛3g,代赭石12g,钩藤9g,白僵蚕5g,胆南星3g,硼砂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2日复诊,服上方3剂,痉咳次数大减,咳势亦轻,眼胞浮肿见消,舌质淡、苔薄白。查血白细胞17.3×10⁹/L,中性粒细胞0.38、淋巴细胞0.62。上方去龙胆草、青黛,加茯苓9g,再进3剂。4月26日随访,痉咳已止,眼胞浮肿消退。5月12日再访,未再出现痉咳,已入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