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在各个年龄层中均常见,来看老中医的调理思路
吕某,女,70岁,2021年3月5日初诊。心悸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余。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不适,呈阵发性,伴轻微胸闷,深呼吸后胸闷好转,患者为独居老人,当时未治疗。近1个月以来,患者心悸多次发作,伴胸闷、神疲、乏力、口干、纳差、胃脘部嘈杂感,夜寐差,自觉夜间潮热,偶有头晕,无头身疼痛,无胸痛、胸前区压榨感等不适。形体瘦削,大便干结,严重时二三日一解,小便调,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降压药(具体不详),自诉血压控制可。查体:血压122/84 mm Hg,脉搏96次/min。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心率96次/分。西医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高血压;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证。治以滋阴益气,养血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柏子仁、酸枣仁、黄芪、丹参、生地黄、火麻仁、当归各20g,麦冬、茯苓、五味子、地骨皮各15g,远志、瓜蒌、薤白各12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嘱患者加强营养,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每日监测血压。
3 月12日二诊:心悸、胸闷明显好转,仍有夜寐欠佳、胃脘嘈杂、纳差,大便干结较前好转,舌红、少苔,脉弦细。仍以原方化裁,去瓜蒌、薤白,减火麻仁用量至10g,加白术、山药、龙骨各20g,木香10g。7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
3月19日三诊:诸症减轻,饮食、睡眠、大便均明显好转,近日未再发心悸、胸闷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服中药以巩固疗效,于前方去木香、地骨皮、火麻仁、龙骨,加人参15g,继服5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嘱患者多食蔬菜,适当锻炼,加强营养。5个月后随访,诸症悉平。
患者以反复心悸不适为主要表现,辨病当属心悸。患者年老体衰,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久病正气耗伤,心阴渐耗,心神失养,且阴虚生内热,故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当以益气滋阴,养血安神为基本治法,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二诊时患者心悸,胸闷明显好转,故去瓜蒌、薤白;仍有纳差,胃脘嘈杂,夜寐欠佳,说明脾胃气阴仍虚,胃不和则卧不安,遂加白术、山药补脾益气,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龙骨以增安神助眠之效。考虑到大便已通,排便渐趋正常,故减火麻仁用量。三诊时患者诸症悉平,但久病之人气血阴阳皆不足,乃去木香、地骨皮、火麻仁、龙骨等久用伤正之品,酌加人参,一为培补元气,二为补气助阴血自生。心悸在各个年龄层中均常见,大多病因不明确,西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中医药在此方面则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大量文献强调首先辨明虚实,临证时谨守病机,强调治心病但不拘泥于心。以“五脏一体观”为基,整体审查,准确辨证、灵活选方用药,随证加减;其次充分发挥“心身医学”特色,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此外,用药重视安神之品的应用,认为心悸多由心神不安诱发,故安神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