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同时代学术系统模型

为什么我们学《内经》要了解诸子百家?因为在古人那个时代,就像我们今天,假如有一天人类文明都没了,我们要通过前代的东西去了解一些学理,你要看物理,不可能专门只看物理的事,也得看汽车是怎么弄的,楼是怎么盖的,那么才能够知道古人在广泛应用同一个规律的时候分别是怎么用的,这东西还能这么玩,否则只能看到它的一个片段和侧面。

限于时间关系,我凝炼了三家跟《内经》关系非常密切的学术系统,在学习《内经》理法之时,我们需明辨三家——道家、阴阳家和法家。如果这三家关联到的一些内涵不理解,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内经》你只能是把它背下来,但是背下来跟学会我认为不是一回事,就像圆周率谁都能背,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你能背下来《内经》,但是不知道它的每一个理法是怎么推演出来的。
道家与三式 

先看道家。除了黄老之学老子庄子,道家跟我们医学关系比较大的,还有三大式——太乙、奇门、六壬。这三大式怎么来的?相传当年黄帝战蚩尤于巨鹿,经年不休,最后九天玄女给黄帝梦授三式,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这三式其实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数学。西方数学可能算一个东西的长、宽、高、重量等等,对吧?很厉害。我们中国人的数学有所不同,既有外算,也有内算。外算系统包括刚刚说的长、宽、高测算,运用到营造与建筑,有诸如鲁班锁、赵州桥。内算系统它的维度就不只是一个三维长宽高的问题,而是关于时间空间,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宇宙生成的模型。你把这模型玩明白了之后,就像古人说的:“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此中理,天地都在一掌中”,你就能模拟一般事物生成的过程。旁人不懂的一看,“哎呦!”术到高时疑为仙,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很简单。

三大式都是源于星占学,通过对星象的观察去模拟宇宙的生成规律,最终验之于人。古人认为天和人是合一的,人是一个小天地,天地是一个大人身。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临床上也都是这么用的,开的任何一个方子都是立法于气运之学,立法于精气神,没有这个看不了病。当你立法于气运之学、精气神,再去读经典的时候,会发现读起来很通顺。

(1)太乙

三大式之中,其中第一式太乙在传承层面上失传得比较厉害。当然,这个失传是相对而言。关于太乙,古代有一部书叫《易纬》,中间有一篇叫《乾凿度》,《乾凿度》之中有一个理法,叫太一行九宫。这里叫九宫,其实是八宫,三年行一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三百六十五年是一个大周期。这么长的周期看什么东西最顺手?自然看的是兴衰,所以古代的时候,这东西就被禁了。

我们从后世出土的马王堆的太乙式盘上,可以惊人地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东西跟我们今天流传的盘是反的,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但是不多说了,我们看《灵枢经》里面的《九宫八风篇》,里面也有说太乙游宫的事,“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游一宫,游八宫,不入中宫,四十六乘以八等于多少?三百六十八天,大约等于地球一个公转周期,从这儿来的。所以,太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东西。《内经》中有“太乙行九宫”的运用,这个你必须得知道。

再多说一点,太乙三年行一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这个和《伤寒论》是相关的,《伤寒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伤寒例》,里面讲到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实际上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都有其相应的运转规律,所谓“立春正月节斗指艮”,现在是小暑,“小暑六月节斗指丁”,那与方脉与药如何去相应?其实这东西自古都有传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为《伤寒杂病论》,我们今天称之为经方,它也是有不同的学理次第和传承的,这个到后头有时间再交流。

(2)奇门

第二式奇门,也可以叫遁甲式。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古代诸术数以遁甲最为理致。我很赞同纪晓岚的这个观点,遁甲确实是讲得最详明的。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民间是不让学太乙和遁甲的,唐代术数兴起,有李淳风、袁天罡等先贤,但多数都以壬学高手的身份现世,那个时候大家学的都是六壬。为什么?六壬看人事,丢东西了、考试能不能顺,这些能看,但是并不能用于决胜排兵布阵之事。但是现在不是皇权的时代,太乙、遁甲这些东西都可以讲。

奇门的基本原理非常有意思,《烟波钓叟赋》有一句话,“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次将八卦论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实际上它的模型,简单点说就是让时间概念的六十甲子跟空间概念的九宫产生关系,于是乎完美地模拟了宇宙生成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其实《内经》里面同样是以六十甲子为时间概念,以九为空间概念,一模一样,有这么一句话,“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现在都会了吧?就这么个东西。包括很多人会有疑问,《内经》讲“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到底是八还是五?最后看书的人都快疯了。现在大家应该明确了,以六节律为准绳,它讲的其实都是时间概念,包括十二经的气血流注,包括六经。六经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但是它可以有部位在人体相应,比如太阳经循身之背,在部位上可以有相应,但是它不是相同。在九宫上的话,它就是一个空间的分解,大家都知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些都是很基础的概念,我就不赘述了。

(3)六壬

最后一式是六壬。六壬是以一个立天地盘的方式,以十二辰立天盘之分野,以十二地支为地盘之方位,地盘不动天盘动。有没有想起一句话?天圆地方,天规地矩。实际上这是古天文学中盖天派的传承。盖天派在古代的算术之学中是有记载的,“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周髀算经》对它的认知在这儿。拓展一下,“天圆地方”的本义不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是运用方、圆两套工具认知天地的系统。将球体(方属地:地如覆盘)投射到天空平面(圆属天:天如斗笠),以便计算地球数据,用现代人的说法叫做“球级投影”。引《周髀算经》记载,伏羲氏以此法计算所得结论略举一二:日光四极(地球周长)81000里,当代测量80016里;南北回归线球面距离为11900里,当代测量数据11600里;地球南北直径26000里,当代数据25427里。

实际上通过这个三大式,读《内经》该怎么读?最核心的内核在这儿。遁甲“于诸术数中,最有理致”,纪晓岚这句话说得很到位,大家看《内经》一定要抓住这条线,它可以变化。六甲,我能不能变五?九宫,我能不能变八?七从何来?十从何来?这里头的数学模型,我们就把它构建出来了。因此,在古人的概念里,实际上中医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研究人体性命的数学,而这套数学模型是参照天地运行规则来仿制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很好玩儿。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 

我们接着看后边,阴阳家。阴阳家大家也要去了解一下,特别重要。邹衍先生,古人讲他“尽言天事”,邹衍的学说只是阴阳家的其中一个代表学说。阴阳从哪来?什么叫三阴三阳?《易经》里什么叫老阴、少阴、老阳、少阳?没有阴阳学说就都说不清。任何复杂事物,当你把它放到阴阳层面时,貌似都会变得简单,这是挺有技巧和思辨的一个事情。

阴阳家不光讲阴阳,实际上还有几个学说。比如说古代的大九州。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九州和九宫是一回事,它都是讲什么东西?空间,明白了吧?还有一个学说,叫五德终始,你们去看一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所谓“青赤黄白黑,五帝之更替”。最后秦能灭六国,它是谁灭谁?水灭火,其实就是五行相克。但是你想一下,它讲古代帝王之兴衰,是指时间还是空间?它是在时间长河上演变过来的。

其实我要讲的内容很简单,大道不繁,一言两语就说完了。所以我这课讲得也很郁闷,要讲实话就是一句,你让我讲一堆讲一天,顶多从各方面找找旁证。《内经》是什么?就是古人从时间和空间概念模拟了宇宙的生命观,然后放到人身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就这么简单。你在这条路线上越走越长,越玩越精,越走越深入,就会感叹天地的运转之奥妙,非常有意思,“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那么五德终始实际上你发现它还是一个什么?时间概念,其实就这么简单。

讲到这儿,跟大家举几个《内经》篇目加强印象。

《金匮真言论》记住一句话,“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它完成了从空间到时间的一个转化。“天之八风”怎么跟人就有关系了? “人之伤于寒”怎么就变热病了?“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伤寒哪来的?在河南你伤不伤寒?在温州你伤不伤寒?到东北你伤不伤寒?不同的时令,它是怎么转化的?你首先要知道,这是讲时空。

《生气通天论》有这么一句话,“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这句话说的非常霸道,庄子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六合之内有什么?“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再次印证了一个问题,不管是九州、九窍,还是十二节,九宫、六十甲子都是通于天气。什么是天气?宇宙天地生成之模型,天地运行之规则,因此古人讲叫天人合一。

《三部九候论》中间讲了一个九的层面,所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三者天地人,天地人再分九宫,实际上又再次完成了对九宫概念的理法贯穿。这次我并不给大家讲《内经》具体哪一句话是治哪个病的,但是我把模板告诉你,你自己回去套。其实我平时教我的学生们就喜欢这么教。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哪个药专门治哪病,就是告诉他们哪些书要去看,看书的时候哪几个是重点,然后就是跟诊看我看病。

我给几个大三本科的学生在图书馆找了一个屋,他们自己去坐诊,我不管他们,先是学生们,后来是老师们,还有校外的人来看病,这些我都没问。那天聊起才知道,有好多还是确实挺重的病,比如红斑狼疮等患者,在三甲医院看效果不理想,在他们这反倒治得不错。他们只是大三的学生,看的多的,一天能看30多人,少的一天也有几个、十几个。我觉得挺开心。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看得好,也不是因为认可他们的人多,而是因为我啥也没干。如果是我手把手的教,手把手告诉得去做这个做那个,那我不开心,因为那个不是他们自己的。像这样,我撒鹰似的松开,他们自己玩去,玩的很好,所以挺开心。他们辅导员很震惊,这些都是普普通通学生,都没有家传,一学期之后全这样了?我们学生看病能力都这么强的吗?非常震惊。然后我给他们说,你们回去告诉辅导员,说没事,第一年是有点奇怪,第二年发现还这样,再等再下一届的学弟学妹还这样的时候,这事儿就正常了。
法家与度量衡 

下面说法家。法家其实是历史上特别躺枪的诸子百家之一,其实中华能有今天,法家立下的那不能叫汗马功劳,应该叫不世之功,但是我们今天提到法家,是闻之色变,通常想到都是酷法、残刑。但是你想想,在那种大争之世,二百多个诸侯国,最后兼并成七个,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惨烈的状态。这七个最后变成了一个,“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它经历了什么?那个时候孟子出去游说见梁惠王等等各种王,各家代表也都去游说,就是跟这些王聊聊,但最后用的是哪家?基本都是法家。其实法是什么?天地运行之规则。法家的特点,以法来治理天下,以法来解决问题,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真正实现了法制社会。只是在当时法家用的有点过。

法家留给我们今天的是什么呢?其实你要离开这些东西,中医是学不了的。我这说的一点不开玩笑,为什么?你们摸没摸过脉?脉有没有寸和尺?包括咱们用《伤寒论》,像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豆豉四合,是不是得有度量衡?包括闻诊的角、徵、宫、商、羽,五音、六律皆出于法家。

大家回去看一下《史记·历书》,里面讲“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汉书·律历志》言“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简单点说吧,一是数学,个十百千万数字的变化;二是声乐,宫商角徵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徐灵胎先生的《乐府传声》,把五音写得很直白,所谓“欲知宫,舌居中,欲知角,舌缩却”;三是度,所谓寸尺丈,丈量之法,黄钟大吕;四是量,所谓合、升、斗、斛;五为权衡,就是我们说的秤,权重。

《难经》讲“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分寸为尺,分尺为寸,寸内九分,尺之一寸”,就是用丈量之法取。实际它有更深一层意思,古人言,尺在阳则能量天,在阴则能量地,人是在天地之间的一个产物,阴阳之间造化和合才能有人。因此说看脉,其实看的是什么?度量衡。就是带着两把尺子在量东西。你说如果没有量,怎么一摸就能知道脑袋、肚子、腿怎么回事?知道这人以前干了什么,以后要怎么样?你得有尺子,才能量得精确,要不量不了。

两天前,周六出门诊,我学生当时都在,有一个女孩,是什么病我忘了,反正貌似有点难整,她妈带她到处治,也是挺愁。我一看她的脉象,认为凉的东西吃多了,脾肾之气大损,伤得非常厉害。我说,你怎么会造成这样?她跟我讲,没这么着。我说,你净胡说,今年春节后那一次例假,你感了寒,而且是从里到外冻透,从脚踝冻上来,就是今年春天,你自己翻日历。一看,还真是,那次她们学校有体育课,东北那时候挺冷了,正逢月经,冻了之后就这样了。这些东西你靠什么知道?没有尺子能量出来吗?你把很多貌似悬而不决的东西落到地上,会发现这些东西原本是那么简单,但是说实话,学的时候绕来绕去,也真能把人学疯了。
精气神是主人 

回顾上古之三家,我们得以知道,古人通过六十甲子,通过九宫,通过时间空间,模拟了天地生成和运行的规律,进而验于人,能知道人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去纠偏。但这里头一定要有一个主体,主体是谁呢?精气神。实际上《内经》讲精气神,最为经典也最为透彻的一篇是《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非常经典,分别从形、气、神三个层面把事情说清楚了。

我个人在临证的时候,一举一动、一方一笔,实际上都是在精气神上下功夫,看的所有问题都是精气神的事儿,甚至在我脑袋里很久都没有症状的概念,跟症状关系不大。我看病的时候症状是可有可无,所以经常很尴尬,门诊多数是恶性肿瘤的患者,大内科患者越来越少。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有意无意也撵走了一批病人。为什么呢?因为我看病不愿意跟患者聊天,病人就坐着,我号脉开完方就可以走了。为什么患者爱聊前生今世?因为他们怕医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但是他们说得多了,总是会把次要和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大,成功隐藏了主要的问题,使疾病暗度陈仓。实际上这些问题离开精气神,是玩不转的。

讲一个失败案例,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看起来不算是一个特别重的病,间质性肺病,一般这个病只要好好调护,至少不会比肺癌难治。可是这例并没有那么简单。我给他调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很多症状得到了改善,但老爷子自己觉得还是不满足,没劲儿,一直跟他儿子强调没力气。后来我朋友和我说这情况,我说我已经尽力了,只能给你调这样,他的状态也不能更好了。他后来特意给我来电话,告诉我他的父亲去了一个在肺病呼吸科比较权威的地方治疗。我说无妨。但是不到两个月,得到消息老人已经走了。他昨天来找我,跟我说非常遗憾。我说最后怎么没的?他欲言又止,最后说他父亲最终是死于感染。他感慨说,可能是倒霉。我说这不是倒霉,是必然,因为当时我在治的时候,他的精气神已然空虚。其实我啥也没干,就是在给他维护精气神,老人家在当时的状态,加上年龄也很大了,很难再调转回来了,比癌症还难治。

这个不夸张。之前我有一个学生哭着来找我,说他爸爸肺腺癌,手术了,有一侧摘不了,医院告诉说只能等着,他父亲还不愿意放化疗、靶向治疗。我说那试试吧。治了10个月的时候,我让他去查查。一检查,癌灶完全没有了,剩点结节,现在还在我这调着。这样对比,老人家的间质性肺病是不是比癌症还难治?

经常有人问一个外行话,什么病能治,什么病不能治?我说没这概念。这两个案例对比够明确了吧?谁能说间质肺比肺腺癌还难治呢?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因为精气神是空的,这个时候你打个喷嚏,他都有可能感染。为什么?里头已经空了。所以你就不要纠结于哪个病好治,哪个病不好治,不是那个概念了,你治的是人,实际上就是精气神的概念。心里先有了精气神的概念,在临证的时候,你就会有定见。 
象数理切入 

精气神是我们的主人,它在什么模型之中运行?就是我刚才说的天地规则,《内经》基本的时空模型,所谓六节九会。其实负责任地讲,这尚且不足以完整地表述《内经》的宇宙观模型,但是你可以先这么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人的生命的衍化。关于运行规则的概括,我举一个例子,象数理,取一个象得出一个数学结论,中间有一个推演过程。其实看病也是这样,这个运行怎么才能跟你有关系?需要象数理的切入,你得把这人纳入到象的系统里。我们讲脉象,脉象是什么?不就是脉的象吗?但你只看脉吗?不是的,皆可取象。有的人取象技巧比较高,有的人取象方法比较细致,有的人甚至就在电光火石间象就取出来了。

《移精变气论》中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象数理的论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僦贷季是上古的一位名医,他通过色脉就能知道很多象。通过色脉整合能够把大的象取出来,这是古代比较经典的一个传承。

所以我通常是这样去理解看待诊疗过程:通过所见到的象,比如患者说口渴,头疼,这都是象。你可以不跟他聊天,你可以察色按脉,色脉里面有很丰富的天地,且更容易得先机,将所见之象纳入到数学系统之中,参照天地的运行规则,以推知精气神之衰旺、运行及其消长。其实医学到这,思过半矣,这是大道。

当然,常道可以从另一个方向切入,那叫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它也是一种取象。但有一个问题,辨证论治,证是什么?一个病人,一周之后他要发烧,这是不是证?三年之后他要长一东西,这是证吗?上周我去参加婚礼,当时有一个朋友见着我面说,张大夫,我们三年没见面了,三年前我请你给我弟弟看了一下,你当时告诉他要注意肠道,他当时也不屑一顾。我说,你不用往下说了,我知道。他说,你咋知道的?他都这么讲了,我还能不知道吗?他弟弟发现了肠肿瘤,三年而应验。这个东西是不是证?

你要是到大马路上,跟一个人说,你一年之后要怎么样,人家就跟你急了,觉得你有病。但是这里头有很现实的问题,治未病到底是不是保健?是不是养生?我到马路上看见一人,我对你好,给你治未病,我打赌你五年之后保准怎么样,行不行?治未病的前提,是你首先通过诊候,要非常准确地给患者交代好,他以前是怎么回事,什么时间得过什么病,然后才有可能知道你以后得什么病。当年仲景见王仲宣,告诉他,“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服五石汤可免”,这叫治未病。这是存世的关于仲景老先师唯一一个医案,但是这医案还没治好,因为患者没喝药,没信。我们今天已经不太讲未病,多是从已病来做学问。所以说今天仲景学术的样子,可能仲景先师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证一定是已经发生的事,是这个道理吧?有没有可能说哪个证是没发生的事?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我们谓之后机。因此,我们一边在谈辨证论治,一边在谈治未病,这就存在矛盾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概念叫先机,这概念真实存在,而且是我中华自古以来之传承——麤守形,上守神。当年我们中国的学生到毕加索那去学画画,毕加索告诉他,你上我这来学画画?整个欧洲都没艺术,你能学什么?日本有艺术,但还是跟你们中国人学的。我有一个朋友叫齐白石,他画的竹子很奇怪,我没看见他画风的样子,但是看竹子就觉得风来了。这就是上守神,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重神,不重形。

但是又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西方学科一般很少能产生骗子,相反,神机层面的东西因为没有标准衡量和界定,骗子也多了。所以自古古人讲的时候就很慎重,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比如《伤寒例》。还有很多你不可回避的东西,拿不出去,也抽不掉。古人是在告诫天下这条传承道路上探索的人们,要不断地把头低下来,不断地攀登古人的曾经走过的高峰。就是这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