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核心方和临证心法
一,伤寒核心方:
《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补充指正。
1、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2、 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
3、 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
4、 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
5、 热利基础方:黄芩汤
6、 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
7、 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
8、 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
9、 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10、 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
11、 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12、 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13、 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
14、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15、 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
16、 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7、 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
18、 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
19、 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
20、 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
21、 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
22、 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
23、 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4、 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5、 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
26、 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
27、 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
28、 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9、 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30、 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
31、 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32、 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3、 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
34、 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
35、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
36、 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
37、 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38、 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
39、 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
40、 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
41、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
42、 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
43、 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4、 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
45、 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
46、 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
47、 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
48、 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
49、 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
50、 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
51、 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
52、 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
53、 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
54、 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
55、 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
56、 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57、 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
58、 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
59、 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60、 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1、 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
62、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
63、 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4、 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65、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6、 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
67、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
68、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
69、 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
70、 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
71、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
72、 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
73、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
74、 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75、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
76、 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
77、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
78、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
79、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80、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
81、 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
82、 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83、 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
84、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85、 寒(饮)痰基础方:赤丸
86、 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
87、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88、 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
89、 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
90、 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
91、 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
92、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93、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94、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
95、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96、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97、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98、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99、 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
100、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
101、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
102、 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
103、 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
104、 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
105、 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
106、 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
107、 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
108、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
109、 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
110、 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
111、 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
112、 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
113、 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
114、 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
115、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
116、 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117、 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118、 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
119、 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
120、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
121、 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
122、 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
123、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
124、 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
二:经方临证心法
1.三阳合病,取治少阳。
2.太阳之辨,重在头面: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阳之辨,重在胸咽: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辨,重在胃肠: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表里合病,里实当先解表后治里,里虚当先治里而后解表。
4.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病寒饮内停、中脏有寒,故下利不渴。
自利而渴属少阴,少阴病津虚血少、真阳衰微,故下利而渴。
5.太阴手足自温,少阴手足皆冷。
6.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主开大便溏,阳明主阖大便干。
7.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临床上凡是应该发汗的疾病,若小便数,不可发汗。
8.里有寒则口中和(即口淡),胃有饮则背恶寒。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但应该注意,背恶寒证当分有饮无饮,有饮予苍术、茯苓、干姜,无饮予党参、附子。
9.凡身重者,多属皮肤肌肉湿盛;凡身体偏侧疼痛者,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
10.心下有停水,微者短气,甚者悸。
11.瘀血证与脑系疾病关系非常大。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
12.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可出现小便数、遗尿。
13.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故四肢寒冷。
15.三阳之脉:太阳脉浮,其位浅;少阳脉弦,其形长;阳明脉大,其体宽。
16.脉时一止就来为结,脉中止良久再来为代。
17.脉浮细乃体表气血不足的脉应,身倦卧为病传少阳的确证。
18.中取定脏腑,沉取定虚实。病属里,则脉沉;病属虚,则脉细。
19.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20.嗜卧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21.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
22.《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治疗喉痹,若病在少阴,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病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
23.病水者胃多虚,临证常加生姜、红枣、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头晕。
24.凡气上冲,常诱导水一起向上,故临证多见小便不利,治当以桂枝降气冲以利小便。
25.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乃饮气逆迫所致,治当以小半夏汤。
26.麻黄无桂枝则不治身痛,麻黄无杏仁则无力治喘。
27.如果定时发寒热,无汗出者予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有汗出者予桂枝汤。
28.亡阳便是亡津液,非四逆辈大热药不足以振兴机体之沉衰而生津液、生血液。复其阳就是复其津液,是指通过调理胃气以恢复津液。
29.手足心发热多为血虚有热,若伴头痛,予小柴胡汤;若仅四肢烦热,予三物黄芩汤。
30.如果感冒伴有小便不利,多为里有停水,气携水上冲所致,治疗一定要配合降气冲利小便。
31.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32.头痛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
33.石膏所除之热不一定有渴,口舌干燥而烦者即可用之。若大渴引饮,乃津液大伤,临证需加人参。
34.腹胀苔厚腻用苍术,肢体有浮肿用白术。白术可用于低蛋白血症。
35.附子与干姜皆可温阳。附子振奋全身之阳,干姜温胃肠之阳;附子能止身疼痛,干姜能除腹胀满;附子主寒饮下迫,干姜主寒饮上逆;干姜证不渴,附子证脉沉微。
36.生姜与干姜并用辨治少阴病,乃清末四川伤寒大家、扶阳名家范中林常用方法。
37.呕而小便利,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之候,若此时脉弱,身有微热,见厥者,唯有四逆汤以温中救里。
38.呕而发热,或发热伴腹泻,均为小柴胡汤方证。
39.大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中毒性痢疾,小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噤口痢。
40.诃子常用于虚寒性腹泻,下利与矢气并作,同时对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疗效好。
41.吴茱萸治内有久寒但无饮之心腹诸冷痛、头痛;干姜温阳偏化饮,止咳、止呕、止利、止血。
42.四肢厥冷吐利,若以吐为主,宜吴茱萸汤;若以利为主,宜四逆汤。
43.凡津液枯燥、口渴、困倦乏力者,宜天花粉。
44.人体机能沉衰,若病情反映在里,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用附子配干姜;若病情反映于表,恶寒无热,用附子配麻黄、桂枝。
45.茯苓治心悸、心烦、肉跳,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46.麻黄汤,恶寒明显,全身痛为主;桂枝汤,发热明显,头痛为主。
47.桂枝具有治气上冲、利小便、解肌发汗之功。
48.白术既利小便,又治小便自利;酸枣仁既治失眠,也治嗜睡。
49.少腹硬,若蓄水则小便不利,若蓄血则小便不利伴其人如狂。
50.附子配白术,可治湿痹,可治尿频。
51.黄芪固表实表,表虚恶风甚常用之;也可祛黄,用治表虚有汗之黄疸。
52.癫痫吐涎沫,可用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3.猪苓、泽泻利尿,同时可止渴。
54.头晕伴恶心,宜吴茱萸汤;头晕伴贫血,宜当归芍药散。
55.呕而发热,小柴胡汤;呕而头痛,吴茱萸汤;呕而无他证,小半夏汤。
56.桂枝加茯苓,针对心脏病心慌、心悸效果好。
57.临证若遇烦躁、卧起不安者,宜加龙骨、牡蛎。
58.凡津液损伤后,若有表证,不可再发汗,宜用桂枝汤。
59.“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 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6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6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半表半里阳证”。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6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有五个要点:①腹满而吐;②食不下;③自利益甚;④时腹自痛;⑤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6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也。”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64.“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有6个要点如上所述。只要有这一系列病症,就应诊断为“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千万记住,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时绝对不可用“下法”。
65.六经提纲。一曰太阳病,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8字为提纲。以恶寒2字为病情。二曰阳明病,以胃家实3字为提纲,以恶热2字为病情。三曰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6字为提纲,以喜呕2字为病情。四曰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3字为提纲;以食不下3字为病情。五曰少阴病,以脉细微,但欲寐6字为提纲,以但欲寐3字为病情。六曰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24字为提纲,以不欲食3字为病情。
66.太阳一经。经证有:伤风证、伤寒证、伤风寒证;腑证有:蓄尿证、蓄血证、蓄热证、癃闭症。
1) 经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也。
2) 伤风桂枝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者。
3) 伤寒麻黄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无汗者。
4) 伤风寒大青龙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
5) 腑证者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6) 蓄尿五苓倍桂。小腹作满。
7) 蓄热五苓去桂加滑石。小腹不满,口渴溺赤。
8) 蓄血五苓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或桃核承气汤。小腹硬满。
9) 癃闭补中益气汤。尿不得出。
10) 三阳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
11) 太阳阳明经同病桂枝加葛根汤。
12) 三阳经与太阴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柴胡合理中汤。
13) 太阳经与少阴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14) 太阳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桂枝加葛根汤。
15) 过汗而致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
16) 下后而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67.少阴一经。有经证、有协火证、有协水证。
1) 经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脉细微但欲寐。
2) 协火证黄连阿胶汤。心烦不眠,肌肤干燥,小便短而咽中干。
3) 协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68.阳明一经。有经证、有里证(腑证较轻者)、有腑证(腑证较重者)。
1) 经证葛根汤。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而不恶寒。
2) 里证(腑证较轻者)白虎汤。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凉
3) 腑证(腑证较重者)大小承气汤。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69.太阴一经。有经证,有五饮证,有着痹、行痹,有阳黄、阴黄证。
1) 经证理中汤。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四肢禀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吐利而手足尚温。
2) 太阳经误下桂枝倍芍药汤。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三阴证原不在发汗之列,不该用桂枝,此方用桂枝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
3) 五饮证从水湿论治,用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之法。
4) 行痹、着痹。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肿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
5) 阳黄、阴黄。黄者土之色,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阳黄茵陈五苓散,阴黄附子理中汤加茵陈。
70.少阳一经。有经证、有腑证、有半表半里证。
1) 经证小柴胡汤。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
2) 腑证黄芩汤。口苦咽干目眩。
3) 半表半里证(疟疾)。如寒热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蛎、茯苓、常山(治疟)、草果(治疟)、甘草。发热时间长,热重则加知母、石膏。发冷时间长,则加生姜。
71.厥阴一经。有经证,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有寒热错杂证。
1) 经证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2) 纯阳证上攻则为喉痹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则便脓血(有似阳明腑证)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此润燥救阴之意。
3) 纯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
寒热错杂证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