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千古疑案厥阴病该怎么理解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自古以来,各个注家或存疑、或回避、或猜测、或模棱两可,找不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理解起来非常吃力。

如果站在现代医学的视角,解读厥阴病,则更令人信服!

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始于太阳,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

厥阴病的本质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是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而造成了厥阴病的发生。

厥阴病的特点是“”,即手足冷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是向心性的逆向发展,这是人体阳气逐渐衰竭、阴阳即将离决的征兆。

人体温度的维持依赖于血液循环,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手足冷逆向发展,是心脏功能衰竭的表现。如此解读厥阴病,有理有据,符合事实。

厥阴病篇讨论了热厥、寒厥以及厥阴病的类似证。

热厥与感染性休克相类似,寒厥与失液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微循环衰竭相类似。

仲景对热厥的治疗采用清法和泻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抗感染治疗类似。

寒厥的治疗,如果是由阳虚转化过来的寒厥,用温补法治疗,与现代医学对失液性休克的治疗采取补液疗法有相通之处。

而对于由热厥转化而来的寒厥,则认识到此类厥证非常危重,很难治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