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某味药的变化如何影响整个处方

组方中的某个或某些药物剂量的变化,可以改变整个处方的气、味和药势方向。

举例说明,单味药“人参”和方剂“小柴胡汤”。

人参:

补益和急救时,可以使用较大剂量的人参,通常为10至20克,但仅适用于体内无郁热和淤滞的患者。

若用于安神或守神,则可以使用小剂量的人参,一般为3至5克。

作为佐使药时,人参可以协助其他药物发挥更好的效果,同样可以使用小剂量。例如,在桂枝与人参的搭配中,人参可以增强桂枝引导气外出和流通的力量;在厚朴与人参的搭配中,人参可以协助厚朴导气下行的力量;在甘草与人参的搭配中,人参可以增强甘草收敛中焦的力量。

如果需要控制某种药物的偏力,同样可以使用小剂量的人参进行调节。例如,在麻黄与人参的搭配中,人参可以减缓和防止麻黄过度发散,从而避免伤害里气。

小柴胡汤:

如果我们用常规剂量:

柴胡9g,黄芩6g,人参5g,半夏6g,生姜6g,大枣3枚,甘草3g。

方药甘辛,微苦,属于气分药,药势上升而向外开散。

如果增加桂枝和白芍各6g(柴胡桂枝汤),就偏于血分,而且也增加了辛温通阳的力量。

如将白芍增加到10~15g,味变厚,药势将偏阖降、偏阴分。

如外感风寒,可减少人参、大枣(甘补厚腻),增加半夏和生姜的剂量,以辛开散表。

如外感风寒,伴有发热咽痛,可加大苦寒泄热之药——黄芩的剂量,保持柴胡剂量而减少其他药物的用量,来泄热散表。

如患者咳嗽而痰多粘滞,可去人参、大枣(滋补且偏粘滞),增加半夏、生姜和黄芩的剂量,药势将更开散而清泻痰热,走气分。

如患者“中气不足”,伴有低热、口渴、咽干、呕吐、烦躁,可减轻人参、柴胡和生姜,增加甘草与黄芩,以和中降逆,药势甘缓而守中。

如患者处于“少阳”而有郁热的阶段——往来寒热、便秘、上腹部疼痛、呕吐、烦躁,可去人参、大枣,加栀子、大黄(大柴胡的思路),以泻中焦郁热。

现代的处方常常出现剂量过大、用药繁杂的问题。相比之下,古人的“病”呈现得更加“清晰”,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病证表现确实更为复杂。因此,医生每一次处方用药时,都应该明晰“标本缓急”(识机),而不是简单地见症投药,像满天飞雨一般而不明格局。

实际上,古人对于“病”的呈现虽然较为清晰,但是他们并没有像现代医生那样掌握复杂的诊断技术和药物知识。古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经验来推断病情,并根据症状表现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相比之下,现代医生拥有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现代处方中剂量过大、用药繁杂的问题确实存在。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与古代不同所导致的。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饮食习惯都与古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代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表现也更为复杂。此外,现代医生所面对的患者群体也更为多样化,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更加明晰“标本缓急”(识机)来制定治疗方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病因等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医生需要在处方用药时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见症投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