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同一个师承老师,弟子们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跟师前的预备
首先:是思惟上必需做好俭朴的预备,有时候跟师半天,人就达40~50人次,加班是习以为常;
从病例书写,到望、闻、问、切四诊的完成,到最后处方的记录,每一个环节都必需全心投入,若是没有俭朴的精神是很难僵持下来的。是以,要“勤”字当头。
其次:是做好预习。前人云“温故而知新”,跟师之前必需复习一下方剂和中药或是师长主攻倾向的有关书籍,稀奇是常用的方药必需烂熟于胸中。
用方如用将,用药如用兵,方药不熟,临床之际别说自己零丁考虑用方用药,就连师长的处方已经开出还不知是出的何招(某个主方),这样就很难跟上师长的脑子脑壳和看病的节奏,很难和师长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养兵千日(熟背方药),方能用兵一时。彭坚师长熟记的方子达3000余首,熊继柏师长年过六旬还能熟背《医宗金鉴》。
我在本科阶段就啃下了1500余首常见方剂,现在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尽量如斯,每次门诊之前我总要复习一下方剂和中药,这样跟师上门诊就没有太多方剂障碍,跟师进修的情趣自然高涨,跟师的收效也会更快。
坐堂时的方式
要勤于着手
这里强调的是中医的着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锤炼。
在望诊上,彭坚师长常言:女性面色黧黑,色斑满布,非妇科慢性炎症,就是内生肿块(包括良性囊肿、结节、肌瘤,甚至癌块),这切实是经验之谈,验之临床,八九不离十。
再如“治赤子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差别寒热虚实有首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示意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至于脉诊,在临床上更要细心体味,最好在切脉经验对照雄厚的师长指导下进行,从浮、沉、数、迟、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练的脉象脱手,重点把握脉象特点。
如浮脉的特点是表浅,轻取即得,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其次,进修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需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演习,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衡山县中病院胡新民老中医上门诊时,他指着一位高血压的白叟要我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20几种脉象的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诀》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解”,硬着头皮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胡老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
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此后往后对于弦脉就不生疏了,而且体味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稀奇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需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问诊应讲究花样,跟师进修就要学会师长问诊的体式和花样,这是一个耐久的演习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体式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思惟中却一片茫然,后来络续地模拟师长问诊才有所体味。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宁临床功底。问诊首如果确诊某病某证或清扫某病某证。如外感咳嗽,首先问“咳了多久”是为了差别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程短,治在肺;内伤咳嗽病程长,其治重在脾肾。
问“是否咽痒、咽痛”是为了差别外感风寒咳嗽照样外感风热咳嗽,问“是否有痰及痰的颜色”也是为了差别是风寒、风热,照样痰湿、痰热。证型不合,用方迥异。
要勤于动笔
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往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练记录,对于疑难病、罕有病则要具体记录。负责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碰着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法子。
要勤于思虑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虑师长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若何加减。然后看和师长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沟通。
若是沟通,则知道自己的辨证脑子脑壳和师长的根本一致,若是不沟公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请师长指点迷津。有时候师长稀奇的用方用药,或许稀奇剂量则更要细心揣摩。
最后,要勇敢和师长交流。本科时,每当我对中医决心不足或是心浮气躁时,我老是找师长谈心。
赵国荣师长强调:“治疗外感热病,伤寒不克不学,温病不克不看,旁参各家,只有这样才能如鱼得水。”
熊继柏师长则告诫余辈:“经典著作必需烂熟于胸中,临证时才能轻车熟路,摆布逢源。”
彭坚师长更是一再强调年青年头人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之谈是我在教室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侍诊后的总结
跟师临证后不等于进修的终结,而是进修的持续和深入,要用心总结,这是培养自力思虑,自力进修的很好体式。
首先应清算当天的病案,或补充没有来得及记录完整的病案,或一再推敲师长若何用方用药。不懂之处,或在资料在书中求索,或登门拜谒求教于师长。
天天还要把师长的病案归类,或按时间顺序,或按页码,或按病种,总之就是便于往后查找和复习。其次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我很赞成前人的那种读书体式,“猛火攻,文火煮”,“白日临床,晚上读书”,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进修、去读书时印象就更深刻。
跟师数载,感概颇多。我深深感应这几年跟师进修对我中医脑子脑壳的形成、中医专业思惟的树立,甚至在医德的塑造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