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人类脊柱的研究

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的认知,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对脊柱的认识也是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钱学森曾经指出:“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而中医的理论恰恰与系统论完全融合在一起。”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钱学森所提到的中医系统论,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的系统论,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

在空间、时间、功能、结构等方面,这个系统没有受到外界特定干预,因此被称为“自然组织系统”,又称“自组织系统”。人体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是“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保障关系的有序性”。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称之为生命的稳态系统,即人体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之中。为了确保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机体内部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人类脊柱稳态整体观体现在遗传基因决定的脊柱骨关节系统、脊髓脊神经系统和附着在脊柱的肌肉韧带系统的有序性。我们将遗传基因决定形成的系统称为“先天之气”。

综上所述,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的认知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脊柱稳态整体观。这种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人体的系统论中,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通过理解自然组织系统和生命稳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对人类生命健康的认识和干预方法。

如果说,脊柱先天自然系统是四足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话,那么中医整脊学对人类脊柱的研究,则揭示了人类特有的“脊柱后天自然系统”,即“后天之气”。这个理论观点,不仅揭示了人类脊柱的特有自然规律,而且为中医整脊科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目标。

中医整脊学研究表明,人类新生儿脊柱与四足哺乳动物脊柱是一个样的,即没有颈椎和腰椎向前的弯曲。然而,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当他们6个多月开始尝试坐立时,腰椎开始出现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腰曲”);当他们1周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时,颈椎也开始出现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颈曲”)。这些弯曲的形成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直至发育成熟。

颈曲和腰曲的形成及发育成熟,使人类的脊柱矢状面具备了4个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四个弯曲对于人体的解剖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决定了附着脊柱的肌肉韧带的序列、椎管的宽度、脊神经的走向、脊柱的运动功能乃至脏腑的位置。这些弯曲是人体解剖生理的基础,也是中医整脊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特别是腰曲和颈曲,是人类站立行走后功能决定形态的后天脊柱自然系统组成部分。中医整脊学将其称之为“椎曲论”,即颈腰椎曲是解剖生理基础、病因病理的表现、诊断的依据、治疗的目标和疗效评定的标准。这个理论不仅对于中医整脊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医学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椎曲论”是中医整脊科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人类脊柱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整脊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脊柱的另一个重要自然系统,即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人类在地球上站立时,无论从冠状面或矢状面观察,脊柱都有一个中轴线,即圆心线。在这条线上,颈椎前有左右各一的斜角肌,后有左右各一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腰椎前有左右各一的腰大肌,后有左右各一的竖脊肌。这四维肌肉的力量共同维持着脊柱的圆运动,从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稳态。

由于这个系统具有关联性、有序性和整体性,对于脊柱整体而言,腰椎是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的基础。一旦腰椎出现侧弯,下段胸椎就会反向侧弯,上段胸椎又会转向侧弯,同时颈椎也会反侧弯。同样,如果腰椎曲度消失,颈椎曲度也会减小,从而维持整体的中轴平衡。

中医整脊学对人类脊柱的深入研究还发现,脊柱的后天自然系统不仅表现在脊柱圆筒枢纽的运动力学上,还体现在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上。脊柱的运动是由肌肉带动头颅、胸廓和骨盆三个圆筒,通过四个枢纽关节带动椎体小圆筒产生运动。同时,脊柱轮廓的矢状面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几何图像,从而维持其系统结构的关联性、有序性和整体性。

在中医整脊学的理论中,脊柱不仅是一个解剖结构,更是一个功能完整的生理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脊柱的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以及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脊柱的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脊柱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