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传授胃痛的各种证治法
胃脘痛的临床症状,颇为复杂,或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感觉烧灼热痛者,有感拘急或胀痛者;痛在食前与痛在食后不同;常年作痛与季节发作各异。
其因不外饮食不调,情志不遂,或过饥过劳。现代医学认为,除少数查不出原因者归之于神经官能症者外,其余大多属于溃疡或炎症,或溃疡合并炎症。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因痰因瘀以致其痛的。故中医治疗胃痛,既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面愈合的清热、祛寒、养胃等治本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辨脉辨证而采用的,所以不论是溃疡、炎症或神经官能症,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下面将个人治胃脘痛的点滴经验,简述如下。
一、涤痰止痛法
涤痰、消瘀、活血等法虽然是治标,但在这些病理产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
凡胃痛表现有口干、口黏,或呕出黏液等症状者,就是胃中有痰浊。其往往胶着难消,我对于这样的痰,轻者用清热化痰法,仿丹溪海蛤丸方(海蛤壳、瓜蒌仁)加减,如效果不大,兼胸满气粗、大便秘结等症状者,则改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此外,《金匮要略》中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切勿看作是单纯治心绞痛的专方,用来治痰饮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药性和平,有利无弊,临床应酌情选用。
二、消瘀止痛法
“瘀”,是胃肠道有瘀滞。据我的经验,凡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大多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对症用药之后,有的泻下白冻状物、烂肉状物,或黑色坚硬的粒状物,以及异常坚硬的粪块等。因此可知,这些瘀滞物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液混合积久而成。
胃肠道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剧,而且由于胃肠蠕动迟缓,能使大便干结,而生便秘、嗳气、食少、腹痛等症。也常伴胃脘部怕风冷、畏冷食等。治疗这样的胃痛,可选用遇仙丹(黑丑、槟榔、三棱、莪术、大黄、木香、大皂荚)、大黄附子汤等有泻下作用的方剂。
如1972年曾治李某,胃痛多年,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数年无效。据述从前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而反发干,大便经常干涩不爽快。我据此推想,这是患者素有里湿。因仿遇仙丹方,去皂荚,用黑丑6g,槟榔、三棱、莪术、大黄各9g,水煎服。连服二剂,大便泻下白冻一大堆,腹中顿觉轻松。后酌加薏苡仁、苍术等祛湿药调理,终至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又如1956年余在威海时,一男性农民,年40余,脘腹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以前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大黄有用至30g者,但大便仍不通畅。予给予大黄、附子、细辛各9g,一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黄豆,数甚多,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
以上两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大便秘结,舌苔白腻,湿偏重的用遇仙丹。若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的用大黄附子汤。
用大黄附子汤要注意两点:①必须其人不呕。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用下法;②细辛用量宜重,我常用至6~9g。细辛与附子合用,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
三、活血止痛法
瘀血作痛,大多是溃疡病的结果。因为溃疡面不断渗出的血能留滞而成死血,且常与渗出的津液混杂在一起。胃肠道的瘀血,不但妨碍溃疡面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热不调,或辛辣触动,就会疼痛发作,使溃疡缠绵难愈。
有瘀血的胃痛,多呈针刺样疼痛,舌上常有瘀点,脉多呈涩象,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失笑散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方中的五灵脂和蒲黄,既能活血,又能燥湿化痰,所以对于痰血混杂者最为对症。此外,还有用炒五灵脂配入枯矾,共研细末,温酒调服者;有将五灵脂配桃仁,研末醋糊为丸,酒醋任下者。配制不同,其理则一,临证可以随宜选用。
四、解热止痛法
这种胃痛是临床最多见的。胃脘热痛的特点是:胃中灼热,舌赤脉数,时痛时止,痛重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额上自汗,或全身冷汗、手足发凉等。
治疗胃热疼痛,以栀子、黄连为主药,热极出现假寒症状时,须加辛热走窜药以为反佐。如《医彻》之仓促散(炒栀子、生姜汁)内用生姜汁即是。
此外尚有用生、枯白矾各等分研末糊丸酒服者,用酒送服也是辛温走窜之意,与反佐的道理相同。总之,栀子、黄连都能解热,但栀子能导热下行,而黄连、白矾则守而不走,又兼能燥湿,宜于热而兼湿者。
治胃热作痛有几首名方,如《统旨方》的清中汤,《张氏医通》的清中蠲痛汤,《沈氏尊生书》的清热解郁汤。
明明是胃热疼痛,但病人却胃部怕凉风,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就提示医生也不能单纯用寒凉药,只有在寒凉药中加入一点温热药或走窜药,才能纠正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从而发挥其解热的作用。如前面所讲的几首方剂,就有栀子配生姜、配川芎、配香附等,都含有这个道理。
还要补充说明一下:我对于胃热疼痛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的,一般是寒凉药中配干姜;对于胃脘部怕凉风的,则配入白芷。治胃热疼痛,服药后不痛了,只算有效,不算痊愈;必须服至吃冷食饮冷水也不再发作,才算痊愈。
郁热胃痛经选用上述诸方后,一般都能迅速止痛,但亦有少数痛止后不久又再次发作,再服前方效果不大的,这是郁热虽解,但胃中还有些秽浊瘀滞未净,这时可用元明粉3~6g,温水化服即愈。
胃热疼痛有痛而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当泻肝火,金铃子散效果最好。此外还有温中止痛法,药用干姜、高良姜、肉桂、吴茱萸、草豆蔻等,方如理中汤。建中、养胃止痛法,建中以当归建中汤为好,养胃以叶氏养胃汤为佳。
小方治胃痛的五种证型
一、营虚胃实
王某,男,15岁,冠县王段人,住观察室9床,1982年10月19日初诊。胃痛8天不愈,疼则如钻,愈若常人,心悸焦烦,面色黄薄,舌质红瘦无苔,脉象急数不匀,而胃院触诊却鼓胀有声。大便五日未解,小便清利偏黄。
余曰“此营虚胃实,木气嚣张也。虽无苔脉数,却胃实可掬,所以停食无苔者,营阴素虚故也。营虚则肝旺,木邪乘势侮土矣。《内经》所谓“厥阴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是也。治当抑肝扶胃,而阳明以通为补,是以苦降之药不可缺也”。
于是以白芍30克,甘草15克,枳壳40克予之。取甲乙化土,枳能安胃之义。实即芍药甘草汤加积实也。一剂而痛止,再剂而便通食进出院。程钟龄谓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信不诬也。
二、血虚营寒
王某之母,60岁,身瘦色黄,面多皱纹,冠县郝胡町社员。1982年10月1日病胃痛,旬日不愈。服中西药多日不效,即请余诊,已疼十二天矣。症见舌淡无苔,脉虚而数,心中悸痛,得按则舒,腹软便润,精神困顿。
余曰“此血虚营寒,阴维不申也。难经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今血虚营寒,终失温养濡润,是以拘急做痛也。洁古云“营为阴主里”“故主心痛”宜“当归四逆汤”。
余师其意,予当归30克,加肉桂5克以通厥阴,二剂而痛不再作,但心悬若饥,改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补火生土而安。
三、胃浊不降
胡金昆之妻,30岁,冠县胡阎村人,住观察室13床。1982年10月5日胃痛入院。症见,舌苔白腻秽浊,脉象濡细而弱,呕逆不食,心下疼闷,大便溏而小便浑白。
余曰“此秽浊留胃而失通降也,《灵枢》云“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湿土”以胃为腑,以肺为天,欲化其浊,非宣肺降胃而温太阴不可。”
予杏仁20克以肃肺气,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予草果30克,芳香化浊,以“胜其独胜之寒”而降其有形之滞,所谓“治脾即所以治胃也。”而降胃之药,殊不必再加。三剂而痛止便泻不作。虽未直取阳明,却收意外效果。《内经》著太阴阳明合论,良有以也。
四、湿热雍塞
刘某,女,25岁,冠县万善人。1982年10月21日诊。自述胃痛七天,舌苔黄腻,脉来濡数,呕吐烦躁,胃痛不安,大便黑粘,小便浑赤。余曰“此湿热伏遏蕴塞胃脘也。治应宣散通降,以和胃气”。
予黄芩、半夏、枳壳各20克,取仲景半夏泻心汤之义。二剂而痛止呕去。但仍苔黄便黑,嗣予仲景黄芩汤,清热燥湿兼理营阴,五剂后苔退便黄而愈。
五、胃燥络急
王某,男,50岁,河北魏县永东大队6队社员,1960年春病胃痛两月不廖。舌赤无苔而干,脉来细数微弦,胃中灼痛,口中辛辣大解偏燥,小便稍赤。
余曰“此胃津被劫,络脉失润,以致拘急作痛也。阴虚则火旺、是以灼痛,治应生津润燥以和络脉。”
予麦冬、百合、柏子仁各20克,充液润燥,解痉止痛。服至日而安。所谓“胃为阳土,性喜清润”者此也。
《神农本草经》曰麦门冬主“合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血绝”。邹澎疏曰“胃络脉绝,当以仲景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为解”“孤阳生热”络脉被煎,是以胃痛之症矣。故治之之法当“濡以润燥,静以制动”。燥解络安,痛斯达矣。
胃脘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病。中医辨证有食积、气滞、血瘀、寒凝、胃热阴虚、脾胃虚寒等类型。以下外治方法,请结合辨证选择使用。
1. 热熨法
将适量莱菔子和生姜打碎,放锅内炒热,用布包裹,温熨胃脘部,冷则更换。此方适宜于食积型胃痛,如属寒凝型则用葱白、生姜捣烂炒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2.兜肚法
荜茇、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砂仁、蔻仁各6克,艾叶30克(捣绒)。上药共研粗末,用柔软的棉布做成20cm2的兜肚形状,内层铺少许棉花及艾绒,将药末均匀撒上,上面再铺一层棉花,然后用线密密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兜于胃脘部,45-60天为1疗程。此法适宜于中虚寒凝型胃脘痛。
3.点眼法
火硝、冰片各等分。共研极细末,用玻璃点眼棒沾药末少许,点双侧目内眦,一般1-2分钟疼痛便可缓解。此药点眼后有刺激性疼痛,如能改制成点眼药水即可避免这一不良反应,并可提高疗效。此法对胃肠痉挛、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等病引发的疼痛均有效,中医辨证属寒凝气滞型的胃脘痛效果显著。
4.发泡法
以生白芥子、斑蝥各等分,分别研成细末,和匀,用3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每次取麦粒大一团,置于2cm×2cm胶布中心,贴于上脘、中脘或阿是穴,3小时揭去。一般泡发出后胃痛即逐渐消失。此法对肝炎、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及肋软骨炎的疼痛均有效。
5.灌肠、滴鼻法
大黄30克,芍药60克,天仙子、五灵脂各15克,延胡索、煨川楝子、甘草各20克。加水2000ml,煎取250-500ml,备用。灌肠法于给药前嘱患者排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肛管插入直肠内20-25cm,药液温度38℃左右,每分钟80-90滴灌入,保留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滴鼻法取200%浓缩液10ml ,频频滴鼻。此为治疗急性胃痛的方法,其中包括急性胃炎、胃窦炎、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两条途径给药,绝大部分患者10分钟内即见效果。
6.指压法
胃Ⅰ穴位于第5肋骨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胃Ⅱ穴在第5肋骨下缘与腋前线交叉点处。在此两处按压,以压痛最敏感处效佳。每次15-20分钟,一日3次。适宜于胃寒性疼痛,对食积性疼痛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