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痛为腧”绝不是随便扎扎
近日得见一篇文章,其标题赫然写着《有天理吗?以痛为腧,随便扎扎有神效》。文中反复用鲜红的字体强调:“随便扎扎,乃是以痛为腧的基础上的信手拈来,无以痛为腧,便无随便扎扎。” 文章进而提出临床的一些原则方法,有时以经取之、有时在筋取筋、有时用压痛点说、有时用宣蛰人的软组织说。然而,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罗列了一些理论而已。
难道针灸真的就是文中所说的那样?笔者不禁疑惑。从标题到结论,这篇文章似乎旨在给读者留下一种印象,只要随便扎扎就能手到病除。然而,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我们为何要苦读五年大学,再跟师三年来学习中医针灸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欧美的三个月或半年的针灸速成班呢?
以痛为腧,这一古人对针灸治疗痛症的指导原则,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实用性。在当今的各种治疗痛症的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方法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以痛为腧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以痛为腧,源自于古典医学典籍《内经•经筋》。在描述了十二经筋的循行和病候后,该篇明确指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这段文字为针灸治疗经筋病,也就是软组织损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不局限于经络的辨证施治,经筋的痛点处同样可以用来治疗经筋病。
《内经•刺节真邪篇》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一经上实下虚,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盛加是导致不通的原因,而不通则痛。所谓盛加于大经的横络,就是指筋结。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开这个结。
在针灸治疗中,以痛为腧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当病人感到疼痛时,医生会根据疼痛的位置和程度,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案。这种以痛为腧的方法,不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以痛为腧是古人对针灸治疗痛症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以痛为腧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激发点疗法,也被称为肌筋膜激发点疗法,是由美国医生珍妮特·特拉维尔(Janet G.Travell)在其所编写的《肌筋膜痛和功能障碍》和与戴维·西蒙斯合作的《触发点治疗手册》中首次详细阐述的。特拉维尔医生被视为“激发点之母”,因为她为肌筋膜疼痛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激发点疗法是一种针对肌肉和肌筋膜疼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它通过找到并治疗肌肉内的疼痛点来减轻疼痛。这些疼痛点也被称为激发点或扳机点。当这些点被触发时,会导致局部肌肉收缩和痉挛,从而引起疼痛。
激发点通常是肌肉内的一个特定位置,可以触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的肌纤维痉挛带。当触压这些点时,会加重疼痛,并导致局部肌肉颤搐和远处牵涉痛的症状。这些点的存在证明了局部肌肉的收缩和纠结。
为了治疗激发点,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来松解结节,放松伸展处于收缩甚或挛缩状态的肌肉和肌筋膜等。通过这样做,医生可以解除激发点引起的疼痛。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医疗机构。
特拉维尔医生因其对激发点疗法的贡献而被授予特殊荣誉。她曾经担任两任美国总统的保健医生,并治疗了困扰肯尼迪总统的肌筋膜疼痛。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博比曾写道,如果不是特拉维尔在过去几年里的悉心照料,他哥哥“现在就不会是美国总统”。这些例子充分证明了激发点疗法在治疗肌肉和肌筋膜疼痛方面的有效性。
《内经卫气失常》中有一段描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这段话强调了筋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进一步解释了这段话,他指出:“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人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
这段注释告诉我们,筋是阴阳之气所资生的,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邪气会侵入筋膜并导致疼痛。由于筋膜中没有空隙,所以不能让阴阳之气上下往来,于是邪气就会停留在痛处,导致疼痛。因此,治疗经筋病引起的痛症时,要以痛为腧,即把痛处作为腧穴来进行治疗。
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痛症中,以痛为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当软组织病变导致气血不通时,就会引起疼痛。通过刺激病变部位的痛点,可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时,我们需要认真检查、仔细辨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痛点都可以随意地作为腧穴来进行治疗。只有当痛点是疾病所居之处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观察患者的体征和表现,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准确地找到病变所在,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内经卫气失常》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疗经筋病引起的痛症时,要以痛为腧。这种治疗方法是基于中医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通过刺激病变部位的痛点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我们需要认真检查、仔细辨证,只有当痛点是疾病所居之处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应用激发点理论治疗痛症时,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准确地识别激发点的类型。根据激发点是否活跃,我们将那些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引发患者疼痛的激发点称为“活动性激发点”。另外,有些激发点只有在受到一定的机械刺激,如按压时才会引发疼痛,我们将其称为“隐性激发点”或“潜在激发点”。
除了以上分类,根据激发点的形成原因和机制,我们还可以将激发点分为“原发性激发点”和“继发性激发点”。继发性激发点是由原发性激发点引起的继发性反应所形成的。这些激发点具有远处的牵涉痛特性,因此在针对激发点的治疗中,找到并有效地在原发性激发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是关键。
如果只在继发性激发点上施以针刺或手法等治疗,可能可以在局部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对于原发性激发点处的疼痛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而且在继发性激发点处的缓解也可能会很快复发。如果只是在病人所诉的牵涉痛的区域做治疗,恐怕连暂时的缓解效果也难以得到。只有解决了原发性激发点,才能使病情得到充分的治疗,并保证远期疗效。
原发性激发点是病痛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可以作为腧穴的痛处。古人虽然已经有了以痛为腧的理念,但受限于当时的相关科技手段和解剖知识的局限性,他们没能给予我们更详细地解释说明。然而,激发点理论在现代科学发达和医学发展的大环境下,用现代知识对经筋疼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古老的以痛为腧理念做出了全新的、更清晰明了的诠释。
因此,无论从古老的《内经》角度来看,还是站在现代激发点理论的角度来看,以痛为腧都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验证。
显然,“以痛为腧”绝不是随便扎扎。诸位业界人士不可不察,不可不慎,切不可自伤所爱而不自知。中医针灸并非简单“以痛为腧”的“随便扎扎”。它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术。它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掌握各种针刺技巧,以及灵活运用各种临床经验。此外,针灸师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中医针灸,既要看到其神奇效果,也要理解其背后的艰辛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