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加减法则
我开始每用乌梅丸原方,一味不敢少。后来有一次,我的学生取药后,病家都走了,才发现另包的附子忘了包进去,我叫他赶快去追,却没追上,因为家里有人疼痛号叫,所以那人走得很快。过了两天,我去看病人,知其服药后当天就不痛了,后来阅历渐多,才明白乌梅丸也是可以而且应该加减的。
乌梅、川椒是方中主药,如非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可视寒热虚实而用,寒用桂枝(或肉桂)、附子、干姜、细辛(或用吴茱萸、生姜);热用黄连、黄柏(或用苦楝根皮、大黄,有助于杀虫、 排虫);虚用人参(党参或泡参代),当归(或用白术、甘草);实用枳实、白芍、木香。
张璐就有椒梅丸,仅用乌梅、川椒、黄连;俞根初连梅安蛔汤用乌梅、川椒、黄柏、 胡黄连、槟榔、雷丸,都可称作苦辛酸法,用于肝胃热炽、脘痛烦躁、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舌红、苔黄、烦渴而四肢逆冷之蛔厥,此厥非是阳虚,而是由疼痛引起。蛔虫静伏,则痛止厥回,此际若照搬原方,附、姜、桂则无异火上浇油了。
而寒证则表现为舌淡、不渴或渴不思饮、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四肢厥冷之蛔厥,则椒梅理中汤证也, 黄连,黄柏等苦寒药当视为禁例。
无明显虚象者,更不必用人参、当归。
多年来如此应用,大感有左右逢源之感焉。非韪仲景,随证加减,临病制方,本仲景书之教也。
原方乌梅用苦酒制,苦酒即酸醋,因此,胆蛔、肠蛔引起的腹痛,若仓猝之间,配不到药,饮酸醋一杯,也能止痛。后来见有人用阿司匹林止胆蛔疼痛,西药中用,盖取其味酸也(昔人有蛔虫“遇酸则伏”之说)。
蛔虫性肠梗阻,也时有所见,犹记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王姓小女孩来诊,腹部有九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包块,呕吐不食,疼痛时发,发则号叫,声震屋瓦,而家贫无力送其到医院手术。我想起当时《中级医刊》用豆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报道,遂用菜籽油四两,烧开,放花椒30粒,待温,一勺勺喂之,约二三小时后,疼止,次晨排出蛔虫157条而愈,以后曾用过多例均效。
乌梅丸亦主“久痢”,因为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多寒热虚实夹杂,所以很是合拍,多年来用此方加减有效。至于《千金方》、《必效方》的同名方乌梅丸,只用乌梅、黄连二味,用于暴痢(急性痢疾),取义又自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