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寒生成的机理与解决方法

内寒生成的机理
内寒,系内生五邪之一,是脏腑功能、阴阳气虚失调常见的病理反应,因其自内而生,与外感寒邪不同,故名内寒。
内寒的产生,以阳气虚衰为根本。阳主热,以火为征兆。人体阳气主温养煦育,蒸化布达,制约阴类。若阳气不足,或阳气虚衰,其温热之性减退,鼓舞之机衰弱,难于制约阴类,即不能抵抗阴的寒凝之性,从而产生一系列寒盛之象,如面色苍白,自汗,畏寒肢冷,便溏,神疲倦卧,脉微等。所谓内寒,其实质就是“阳虚则寒”,是由于阳气虚衰,失于制约阴的能力,从而使阴的寒凝之性得以外现。
内寒随五脏阳虚而证有不同。五脏藏精气,精气不外阴阳气血。阴血属阴,阳气属阳。故阳虚所生之寒,又随其所在之脏而表现各异。
心阳亏虚

心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而藏神。心阳不足,上焦失温,寒从上起。症见面色苍白,心悸,自汗,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调理方向:益气温阳。
肺阳不足

肺阳不足,肺气虚寒。肺主气,外合皮毛,主呼吸,司通调水道。肺阳亏虚,寒起胸中,而水液温化失职,津液失布,痰饮内停,水道不通。症见咳喘气促,甚则仰息不能平卧,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白少气,舌淡苔白,脉迟等虚寒之象。调理方向:补气温肺。
脾阳亏虚

脾阳亏虚,中焦虚寒。脾胃居中,主纳化水谷,输转精微,以阳气为运用。中焦阳虚,寒从中生,常见脾胃虚寒的病理改变。中阳虚而不运,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呕吐泄泻,完谷不化,苔白,脉沉迟无力。阳虚寒盛,温运无力,水液停滞,泛溢为水肿,停积于腹内为臌胀。调理方向:温中健脾。
肾阳亏虚

肾阳亏虚,为内寒之根。人身之阳,根于肾命。故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中阳气又称命门火,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虚生寒,外不能温养形体肢节,内不能煦育诸脏之阳,则通身阳气皆因之而虚衰不振,阴寒由此内生。症见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多尿或不禁,遗精阳萎,腰背酸痛,妇女常见宫寒不孕,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迟。调理方向:温补肾阳。总之,内寒起于阳虚,而根于肾命之火,火旺则内寒不生,火衰则内寒遂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