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敏化与皮肤微生态失衡

皮肤是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器官,在抵御物理、化学、生物侵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皮肤屏障功能与体表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皮肤微生态是继肠道微生态之后的第二大微生态系统,由众多微生物群体共同构成,其中以细菌菌群最为关键,对微生态、皮肤屏障与皮肤免疫的影响伴随一生。皮肤微生物参与免疫调节,不仅与皮肤病直接相关,皮肤微生物亦在累及多处的免疫系统疾病中显示出其与内脏状态的间接联系。

皮肤是穴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穴位效应的组织结构载体,皮肤微生态亦可能是穴位功能变化的“晴雨表”穴位是反映疾病、调节脏器功能的“活的”部位,是一种敏化态,穴位的状态因靶器官机能改变而发生动态改变。除神经免疫物质的表达差异外,敏化穴位区与正常皮肤可能存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的分布差异,在穴位的“活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既是反映机体自稳态失衡的观察窗,又是激发自稳态调节的“触发器”。穴位敏化现象中疼痛的症状,可能与皮肤菌群的局部分泌相关。既往皮肤微生物研究集中在皮肤病领域,我们首次将微生物改变在疼痛等异常体表感觉中发挥的作用与敏化穴位所反映的自稳态失衡相联系,对比软组织病变及内脏病体表敏化点与对侧对照点微生物的变化。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敏化虽不会影响细菌总体物种数量和分布,但在牵涉痛或“敏化穴位”处葡萄球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可作为研究体表牵涉痛的新落脚点,穴位敏化与体表微生态失衡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皮肤屏障是机体与皮肤微生物间作用的窗口,皮肤屏障通透性改变、微生物群体接触的增加或其他微生态的破坏,可导致固有免疫异常并诱导适应性免疫反应,造成炎性反应介质的高表达,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刺灸法的应用是借助外界干预,通过促进机体自稳态平衡的恢复,激发各系统的制衡、维稳,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发挥刺激靶器官的效应不同,艾灸、刮痧等此类较大面积刺激体表的施治方式主要通过皮肤局部的代谢与免疫发挥治疗作用。而由前文可知,皮肤微生物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在体表维持着的相对稳态,于机体适应外界变化、调节免疫是必须的。由此推测,皮肤微生物或多或少参与了上述治疗方式的作用机制,有可能影响此类体表刺激发挥效应。

作为激发自稳态调节的“触发器”,体表穴位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机体“黑箱”的内在变化,人体微生态领域技术的进步和突破给了我们探讨穴位微环境层面的启示。结合免疫学对微环境的阐释,在现有皮肤微生态失衡与穴位联系的研究基础上,有望形成穴区特异的微生物基因指纹图谱,进而探讨皮肤微生物在体表刺激疗法的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