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汗法”的临床应用

在发汗之时,如果没有“法”的指导,也就没有正确的发汗方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试举《伤寒论》桂枝、大青龙二方的汗法加以证实。

1.桂枝汤的汗法

试观桂枝汤的“方后注”,仲景在其汗法中规定了五项原则:①服桂枝汤后,必须啜热稀粥以助药力。②服汤后还必须温覆以取汗。③对发汗的要求,以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④如果服汤后汗不出者,则应更服桂枝汤取汗,以及“后服小促其间”催其汗出。⑤如果汗仍不出的,也不要更弦易辙,可服汤至二、三剂,连续服药以求汗出。

2.大青龙汤的汗法

大青龙汤是治疗表寒不解,阳郁生热,“不汗出而烦躁”的方子。此方麻黄剂量为六两,不为不多矣,所以为峻汗而设。然又恐发汗太多先伤阳气,乃在“方后注”云:“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这种控制汗多之法,和上述桂枝汤各种发汗之招数,一为恐其不汗而风邪不除,一为又恐汗多而阳气先亡。仲景善用巧妙之法而使其各得其所,都达到了治疗目的,充分显示出来发汗应属第二义,指导发汗的“汗法”则是第一义。中医学的“治疗八法”,每一法都具有这样的两层意思而不可不知。

风寒客表,使用麻、桂等方,则叫辛温解表之法。后世医家发展出来的羌活、防风、姜豉、葱白等方药,虽无麻、桂,亦属于辛温发汗的范畴。辛温发汗是针对风寒之邪的一种治法,对于温病以及热邪伤阴等证则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温热病,古人认为是“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由此可见,温病化热而有伤阴耗津的特点,所以只能用辛凉、甘寒之药,如误用辛温发汗,必然要助热伤阴而变证百出。

至于湿邪为病,属于即病之例,所以可用辛温发汗,然而又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因此,发汗在湿证中,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湿邪即使涉及汗法,也应在“法”的指导之下进行。如仲景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又说:“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以上规定了湿病发汗的时间与条件,指导临床使人有所遵循,也突出了“法”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发汗为治表病之法,对风寒湿三气为病是一种先决的条件。然而,汗法对暑、燥、火所致之病则多不能使用,如不得已而使用汗法,亦应格外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