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金匮精髓,学安胎药方

思考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体系相同吗?

第一个问题,《金匮》和《伤寒》体系相同吗?它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咱们都知道它们是两门课,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是两门课,同学们说了,因为是两个教研室。你要这么说我也不跟你犟,但是咱们要有思考。很多时候一些既成事实,我们不要过度的文艺和夸大,它有它的历史原因,比如说一本书变成了两本。那么这是为什么?我在上课的时候也曾经讲过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第一次南北分裂,始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也是永嘉之乱。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也曾经与钱超尘老师讨教过,钱老对我这个论点很感兴趣,但终究仅是猜想,做学问毕竟需要文献的支持。我个人猜测,在南渡的时候,能少拿一样,绝对不多拿一样,任何物件儿在逃跑的时候能不拿肯定不拿。医书虽然很重要,但是说实话,在那个年代,不是最重要的。《伤寒杂病论》分出一本《伤寒》一本《金匮》,当时只拿走了《伤寒》。我并不是说《金匮》不重要,而是《金匮》治疗的是杂病,尚有时间;但是《伤寒》则不同,我们知道,北人适应不了南方的山岚瘴气,看看当年仲景先师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十年就足以让一个家族灭掉近三分之二的人,所以没办法,南下逃跑的时候不得已把这本书拿着走了。

《金匮》这部书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士叫王珠,这个人学富五车,贯通经史,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几乎无所不通,在医道上非常有建树。他对中医,包括对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是在开封府的馆阁之中发现了一本书,当时那本书已经有点残破了,叫《金匮玉函要略方》,注意:不是《金匮要略》。这本书分三卷,上卷《伤寒论》相关条文,中卷《金匮要略》条文,下卷是方剂。他把上卷拿出来对照《伤寒》,最后合并到《伤寒》的版本里了;中卷独立出来,就留下了我们今天的《金匮要略》。

说到这儿,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分成两本书,他俩是一本书撕开了?还是说他们真的在体系上有所不同?在这儿闲话少说,我就直接说说我的观点。经过长期从师承、读书乃至到临证的探索,以及参研历代医家的论述,我们发现《金匮》和《伤寒》的体系果然不同。当然,它们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伤寒论》中也有“风湿相抟”、“骨节烦疼”,也用桂枝附子汤,《金匮》之中也告诉你“咳逆倚息不得卧”时小青龙汤也可以用。但重合归重合,它俩的体系是泾渭分明的。《伤寒论》以六经立法,《金匮要略》以五脏体系为根本,这在《金匮》很多方中都看得非常清晰。这是我要说的三件事中第一件,《金匮》和《伤寒》果然不同,我们学《金匮》的时候,可以站在《伤寒》的角度,但是你还要跳出来,了解《金匮》本身想告诉你什么,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事情。

思考二:《金匮要略》中妇人三篇为什么单独成篇?

第二点,一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为什么单独成篇?妇人篇跟《金匮》本身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关于中医分科,有史可考的是在唐代时出现了萌芽,到元代的时候,已经明确的有了太医院的科属。到什么时候,中医分科中真正的形成了妇科?记住一个时间,明代的隆庆年间,这个时候明确的分出来叫妇人科,从这儿开始有了妇人科。妇人科为什么要单独分出来?它区别于谁呢?区别于大方脉而有了妇人科。我们知道,实际上十三科之中,大方脉可以粗浅地理解为中医内科,另外还有小方脉,就是儿科,也叫哑科。因为妇人有特殊的生理:经、带、胎、产,所以胎前产后与大方脉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的生理病理是独立的,你必须要考虑,这个东西是绕不过去的。你治一个外感,或者哪怕是一个虚证,都需要考虑女子所特有的例假周期。月经要来之前、正在行经、经水适去的时候,能不能补?能不能温?能不能泻?这个时候你除了考虑病机,还要计算到妇人的具体情况以决断。

思考三:妊娠是什么意思?

第三点,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妊娠是什么意思呢?古人为什么不叫“孕妇病脉症并治”?为什么要叫妊娠呢?在这儿我斗胆的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妊者壬也。咱们都知道壬癸为水,那么壬为什么水?水本乎阴,水体为阴,阴在动,是在阳气的状态下动,象征阳气气化于水。这一气化不得了了,在五运六气之中,丁壬化木,而木为生发,为生长。

娠是什么意思?你再仔细看一下,很有意思。有一种观点:在十二地支中,辰戌丑未为土,在十二经中辰为胃,胃为后天之本。也能这么往上靠,但有些牵强。我个人有一个想法,讲十二地支,《晋书·乐志》认为“辰者震也”。震表达的是什么?咱们都知道每年有一个节气叫惊蛰,惊蛰时天上一打雷,地上的虫子复苏了。复苏之后本来很小的一个虫卵,可以每天长大。我们说风为百病之长,风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辰者震也,震木代表生生不已,有生生、生长之意。

你观察妇人妊娠的时候,跟普通人最大不同的几个特征:首先,胎儿是在有阳气的水里;第二,不停地生长,这就是妊娠的含义。当然,这是我的理解,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因此来说,我们看妊娠病的时候,要时刻地考虑阳气阴液与它本身生长生发的这种生理特征,不要违背这个东西,一旦违背的话可能要付出代价。

妊娠病临证时的无奈

此前都是闲言,我们都没真正进到条文里,要进来也不容易。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个问题,我之所以要讲妊娠篇,也有个人的一些无奈和心里的一些苦水。

我在临床经常遇到有两种患者,还不是很少。一种是等他看完病要走时,问我说:“大夫,我这里有一个病人,病人很痛苦,能不能治?”然后跟我叙述一下情况,我说“能治”,他说“怀孕了”,我说“怀孕了也能治”,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在临床上挺多见,经常能看见孕妇病得很严重,不管是什么病,病得很严重,挺着大肚子。你问她“怎么不早治”?患者本人和家属一致的说法,“怀孕了能吃药吗”?

我个人想一个问题,作为病人,她不知道,情有可原。作为一个中医生,你以后虽然不一定能在产科,但是我们学过《金匮要略》,学过经典,最后还不知道,不是可悲吗?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了解。我倒不是说指望着同学们学完了桂枝茯苓丸,马上就冲到前头去治疗癥瘕,不是那意思,但起码我们要有一个正见。

当然,我还要强调一个问题,《金匮要略》里面很多地方存在着与时下中医常理看似矛盾的地方,我们要细讲,没有一个精熟的理论和实践的驾驭能力,没有一个对中医生理病理的全面的思考,真的不要轻易对古人的方法下定论。另外,可能也不敢尝试,因为本身看似矛盾。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妊娠篇有十张方子,一种针灸法,就这十一个,东西不多,但你仔细一盘点,发现善于治妊娠之中癥瘕的桂枝茯苓丸,其中一个不可替代的主药是桃仁,我有一个朋友,他这派祖上曾经有一位蛮厉害的御医,为什么从宫里出来了?七粒桃仁把妃子的龙胎打下来了。咱说实话,是不是桃仁的作用呢?我觉得不太可能。桃仁这么厉害,张仲景为什么桂枝茯苓丸还要用它呢?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孕妇还真的需要用行血药解决问题,当然前提一定是医生要看得准。但是很多时候遇到了,依然觉得不敢用,对吧?同样,这里有一个治疗小便不利的葵子茯苓散,冬葵子有一个最有名的作用就是滑胎,胎死腹中死胎下不来,冬葵子下去,胞衣就下来了。现在要让你拿滑胎的冬葵子去治妇人小便不利,你敢不敢用?因此,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慨一件事情,为医者要有佛之慈悲、仙之手段,这个东西真的是要仔细琢磨。所以,你别看妊娠篇廖廖数语,但是方子很精到,这里面的东西很值得细细玩味 。

妊娠胎阻——桂枝汤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第一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张方,咱们都学过,学中医的张口就来——桂枝汤。治什么毛病呢?看原文。“师曰”,没考证这里的师到底是谁?是张伯祖还是仲师,这个目前考证不了,因为我们文献上有断代。总之是师父说了,教给我们一个事儿,说“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平脉”是指“呼吸定息脉四至”(《素问·平人气象论》);“阴脉”有几个解释:寸为阳尺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浮为阳沉为阴,总之阴阳者对待也,是阴阳之对比,“阴脉小弱”无非是说主阴主里主内的部分是小弱的;“其人渴,不能食”,六个字说了两件事,一是渴,二是吃不下;“无寒热”,告诉你不怕冷,也没有发热,其实这里讲的是没有表里之症;“名妊娠”,告诉你这就叫妊娠。此时“桂枝汤主之”。

那么为什么渴?为什么吃不下?在这里要思考了。这里我做了一个小注——胞阻。胞胎虽然是本乎于人之生理,但是胞胎在腹中,人体正常的气化是不是也得进行?现在人体的整个气化中间有一个相对于以前来说是一个新生的组成部分,它阻挡了正常气化之流行,因此出现了两个症状。其实你一看很简单,渴是什么?我们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经过膀胱气化后,津液跑到口里,所以不渴了,但是现在气化不上去,所以口干。同时,有不升就有不降,那么谁不降了?胃气不降。因此,貌似我们经常看电视说怀孕之后先恶心,然后说恭喜有喜了,好像这是正常的,是吧?其实你一细琢磨,这里面都有千丝万缕的生理病理。为什么胞阻之后升降不通?这个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打一比方,双十一那时候正好要在网上买点东西,我就特别害怕,要抢在双十一之前买,咱也不指望着便宜多少钱,反倒怕到时候快递受阻耽误使用,是吧?经常有这种心理。其实人体的气机是一样的,当某一个新的生理气机的变化启动了之后,很多其他的因素必须给它让路。因此,这个时候原文说不是病。但是这种口渴和不能食,能不能治呢?明确的告诉你,是能治的。后面我会在具体的病案之中,跟你说是有这事的,是能治的,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方解,实际上听过我课的同学都老生常谈了,无非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或者本于《本经》芍药苦平,叫苦甘化阴。生姜、大枣,一个帮桂枝,一个帮芍药,这个就不用过多的赘述了。但是这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所谓阳气充足则阳气通行,阴液完坚则阴液自畅,阴阳能够流通无碍,自然而然,这个人的气脉畅通,中土化生,自然可资胎儿之生生不已。

在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人,已故的经方家倪海厦先生,我对他的印象很深,他《伤寒论》玩的很精到,秉承的是唐容川一脉。我记得多年前看过他的一个论著,他说妊娠的前三个月或者前两个月,养护用桂枝汤。其实道理都在经典里,《金匮要略》讲的很清楚,我们把它拆开解读了。

妊娠下癥——桂枝茯苓丸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条文分析

这段经文有同学可能看了之后很糊涂,前面说经水没断,后面又说有漏下,再后面说六个月怎么样,之后又有三个月。你也别慌乱,我告诉你一件事,后世的历代医家认为这段经文中间有脱简,就是说中间有地方丢失了,所以文理上有所不通。但是总结起来无非这几件事,条文说这个病人“宿有癥病”,她本来就有癥瘕积聚,这不赖医生,也不是后得的;“经断未及三月”,这里其实说的不是经断,说的是怀孕了,怀孕不到三个月;突然之间“漏下不止”,这在我们临床很常见,叫先兆性流产,或者是胎漏。说到这儿,我必须要补充一个问题,学中医千万别学成说桂枝茯苓丸就是治胎漏的,那你就完全曲解古人的意思了。所以中医在这一点是很难的,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说到底哪个方子能治胎漏,这是没有标准的,要看原因。但是你如果能把原因找准,除了胎漏,还能治好多病,一会我给大家细说,讲讲在临床上怎么使用,包括我的所见所闻,不一定说的全,仅做参考。

“胎动在脐上”非常重要,这是你应用这张方子的眼目。有同学说,“老师我听你讲完七粒桃仁的事儿,噤若寒蝉,以后妇科我就回避了,不治了”,也不用这样。当然,这里有点麻烦,说句心里话,即使是我本人,在临床上真的应用的时候,哪怕是很轻的病人,心里面也是有一些忌惮的。不要说今天的医疗环境,有的时候将心比心,现在这种事多敏感。你说句实话,她不用你的方,她就真的不漏吗?用了你的方可能还多维持了一阵,但有可能最终还是漏了。中医现在在法律层面,有的时候真是弱势。你怎么办?人家回头说你用桃仁了,你说不清,所以有时候很难。

“胎动在脐上”这是眼目,我们除去社会舆论的层面,除去是是非非的层面,仅仅说事情,说一个纯净的学术层面的《金匮要略》和经带胎产、妊娠,从这个层面,你的眼目是“胎动在脐上”。当患者出现“胎动在脐上”的时候,这个方可以用了,当然现在则可以通过影像学的辅助检查,知道有子宫肌瘤,且符合瘀血之脉证。在临床上可以真的把瘤打下来,胎儿反倒没事,在临床上真的可以做到,而且不一定用很大的剂量。

相反,现在妊娠病人大多数时候是委曲求全的心态,恨不得只要我不病死,就挺着,绝对不用药,担心用药之后对胎儿是有害的。我每次都跟患者解释说病在你身上呆着,从你自身正气来说阻碍你的奇经八脉,它对你不好,就对胎儿也不好。另外,病有邪毒,想想你的孩子每天得跟这些邪气在一起,共处这么多个月,明明有办法治你还不治,你图什么?是不是这回事儿?

我有个病例,现在跟诊的这批学生都见过。这个患者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得了湿疹。我虽然不算阅人无数,尚且是医道的一个小学生,但也真见过几个病例,也不是一点儿世面都没见过,但说心里话,那一例湿疹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重的,没有之一。我非常客观地讲,她身上没有一寸皮肤不是烂的,全身都是红的,个别地方翘着边,就是那种状态。你看过之后于心不忍,我说“你怎么回事?”,她掉着眼泪指指自己,怀孕七个月。我问“你什么病?”,她说“湿疹”,我说“我知道是湿疹,为什么不治?”,她说“我怕对胎儿不好”,当时给我气的,“谁告诉你的这些事儿,谁说孕妇不能吃药了”。但是反过来想,常人不可能挺得住七个月,真的是母爱,为了孩子,明明很痛苦,但最后活活忍成这种状态。

怎么治疗?《金匮要略》里说,当人有水之后,该怎么治?仲景先师说在腰以下“当利小便”,在腰以上“当发其汗乃愈”。我当时想,这时候不能给她发汗,因为她浑身痒,火热之象,发汗之后必然要动用辛燥之品,我害怕不行,就没用。我在想一个问题,要让这邪气从小便而走,该怎么办?一剂五苓散。现在在座的有我诊室的同学,他们应该有见过,不夸张地讲,一剂之后褪去了一大半,能睡着觉了,再调了两三剂,基本上好的差不多了。过了不长时间,抱一大胖小子来看我,很健康,特别开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你只要用药得法,都可以有很好的疗效。而且你记住,正与邪不是你不管它就不存在了,不是你不理会它就不难受,癥瘕积聚你不治,它每天都在长。

仲景先师真的是佛心仙骨,他非常慈悲,而且认症极准,告诉你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胎动在脐上”,这很重要。一般来说,妊娠二十周以前,胎动往往是在脐下,突然之间胎动出现在脐上,只能证明一个事儿,不是说这个人中气有多足,升阳举陷,把小孩举上来了,每天举着,不是那么回事。只有一种可能,占位性病变。古人告诉你,“为癥痼害”。癥痼害是什么?可以是很多,比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癌,今天有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占位性病变导致一个问题,小孩的胎位发生了变化,每天被举着。所以这是一个眼目,在临床上看到“胎动在脐上”,大胆的用桂枝茯苓丸。但是你得仔细留心听我告诉你怎么用,这里头有窍诀,可不是上去直接桂枝茯苓丸开好了,一剂药拿去。我为了备课,上网搜了搜桂枝茯苓丸,搜了之后还不如不搜,上面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孕妇慎用”。看了这之后,我很崩溃,其实这方是安胎的,你说这样中医能不没落吗?

先接着往后看原文。后面这段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说完“妊娠六月动”,又跳到了“前三月”。对这段别太认真,我认为这段有脱简,肯定丢东西了,它文理是不顺畅的。我们前面说《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已经不是一本很完整的书了,有虫子噬过,有地方已经有缺了。总之,哪怕是妊娠六月,这个时候有下血,只要是满足“胎动在脐上”的眼目,这个时候说明一个问题,“其癥不去”。

方  解

那么该怎么用桂枝茯苓丸?记住,绝不是桂枝茯苓汤,这是应用这张方的眼目,临床用效果绝对好,真的能把肿瘤打下来,而且是肿瘤下来胎儿就安全了,肿瘤不下来,胎儿才不安全。

这里我给桂枝茯苓丸加一个小注:“血滞脐下,气动脐上”。血是气血之癥瘕积聚,气者胎儿之生机也,血滞于脐下导致气动于脐上。这里有茯苓和桂枝以气化,让壬水之中有生机,壬水其实就是现在临床上的羊水。在这儿说一个问题,其实桂枝茯苓丸与桂枝汤有相似之处。桂枝汤中有甘草,桂枝茯苓丸虽然没有甘草,但有茯苓,它们的特征都是甘味。那么为什么这里不用甘草而用茯苓?原因很简单,因为甘则缓之,甘者留之,留者瘤也,瘤不能留,所以要把甘草去掉。中国文化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像我说的妊者壬也、娠者震也。谁来破癥瘕?仲景先师选了三味药:芍药、丹皮、桃仁,芍药能“除血痹,破坚积”,丹皮能“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桃仁“主瘀血,血闭,癥瘕”。丹皮在这儿有一个妙用,我认为丹皮本身性凉而入血分,桂枝是味辛色赤能温通血脉,桂枝加丹皮就能行血中之瘀滞,这是我在临床经常使用的。跟谁学的?我经常大言不惭的跟学生们说,我跟仲师学的。我真没瞎说,真跟他学的,他就这么用,我也这么用,就这么简单。桃仁实际很温和,不要被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吓住。桃花得三春之气,能于瘀血之中致生发之机,是其性也。我个人有种感觉,行血药中血肉有情之品反而更宜养人,此是后话。

这个药方的重点藏在煎服法中,“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这五味药不是熬成汤,是“末之,炼蜜为丸”。蜜能滋五脏六腑之精气,与此同时能够缓和药中的悍利之性,以护胎气。此外丸者缓也,也蕴含这样一层意思。

“炼蜜为丸,如兔屎大”,养过兔子的应该知道,兔屎比梧桐子稍大一点。“每日食前服一丸”,我个人理解古人不是一日三餐,是一日两餐,早晨起来大约是辰时或者辰时之前,胃经当令之前,下午是在未时,是小肠经当令,在这两个时辰吃一丸。而且“不知,加至三丸”,说明“见之为度”。最多加多少量?加到三丸,每天就是六丸。你要记住桂枝茯苓丸不是汤药,用汤药可要出事了,为什么?汤者荡也,荡则趋下,这可受不了。什么叫“见之”?说明用完之后会下来一些东西,药后会有反应。

这是这个方的正常使用情况,制方之本意是用来治疗怀孕的时候子宫里面长了瘤,别以为这个时候没办法,圣人给我们指点了思路,后面这个方到后世的医家手里用活了。因为我今天讲的其实是《金匮要略》妊娠篇,所以我既要告诉你《金匮要略》说了什么,还要告诉你这个方本身还能做什么。那么后世医家拿它做什么?在经带胎产中,用来治疗怀孕其实机会不多,最多的应用是用在经期。

妊娠下癥——桂枝茯苓丸

临床运用

刚才说到桂枝茯苓丸,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怀孕的时候得了子宫系统的肿瘤,古人也得子宫肌瘤,古人也有宫颈癌,对吧?这些病都有。那得了之后,怀着孕怎么办?实际上用桂枝茯苓丸意在邪去而正安。人体气脉流行之营卫正常是流通的,走到某一处不流通了,它就是邪气,你用药力助其流通,那也就不是邪气了,症瘕该掉也就掉下来了。

话说回来,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拿桂枝茯苓丸治什么呢?用在一些月经异常情况的疾病上。比如说月经不调,有很多时候患者来告诉你说,我例假量很少,你用了很多补益的药反而不见得有效,有可能需要用桂枝茯苓丸把里面的瘀象疏通,化瘀后血反而就上来了。当然,这个在于辨证,你要辨准它是瘀血,效果就很好。还比方说痛经,我们也经常应用桂枝茯苓丸,有瘀有寒的情况,效果不错。还有一个用法,是我们今天临床用的最普遍的,治疗子宫肌瘤。怀孕的时候有瘤能用它,那么不怀孕的时候就不行了吗?显然,那也是可以的。当然,现在一些中医生习惯加上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的很多,效果不错,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思路。

实际上,桂枝茯苓丸不光治经带胎产之症,在临床有很多应用的方法,只要有血分之瘀滞,经常都可以用。比如临床上有个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很高,在东北这种情况很常见。你说算不算是血里有瘀呢?算,可以用。丹皮和桂枝就能温通,能入血脉,可以大胆的应用。

妊娠少腹如扇——附子汤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这条条文不特别为后世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恰恰非常重要。这个条文讲解的就是妊娠的时候怕冷怎么办。

怀孕难受不用挺

《金匮》的妊娠篇,我们按字典的说法叫妊(rèn)娠(shēn)篇,实际古人究竟怎么念?这个很难讲。我跟大家说过,汉语有一个古音异读的问题——古音和现代音不一样。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很纠结这事儿,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念?也是经常的翻很多字典,最常翻的《中华字典》,包括《说文解字》,甚至是《康熙字典》,看它们怎么念。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其实不好说,因为有很多字是古音异读,古音究竟怎么读,我们可能已经不明白了。所以这里头读chén或者读shēn,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都行。妊娠篇是解决什么问题?怀孕之后难受必须得挺着吗?《金匮》给你的答案是不用挺,其实有办法。

《金匮》妊娠篇就是给你解释了孕妇典型的一些问题,比如吐了怎么办?有漏下了怎么办?小便难了怎么办?这些常常会出现的典型的问题,有什么比较经典的办法。

我有一个朋友,常年在东京,曾经给我讲,说咱们这行如果混不下去了,可以去日本捞钱。我问到那儿干嘛去?他说:“日本的女孩子几乎都认为痛经是正常的,因为她们冬天的时候穿裙子还露着腿。”我想,这是疯了吧(众人笑)。后来我到了日本之后,跟朋友去幼儿园送孩子,一看,真的是这样,冬天在露天的地方,地板特别凉,我穿鞋都觉得冷,但是小孩都光脚。如果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群认为一种病态的问题是正常的时候,这是很可怕的。

有多少人认为怀孕之后就是应该怕冷?大家上网百度看看。同学们,这就是无知啊。怀孕应该怕冷吗?不是,那是病,得治。当然,因为在妊娠状态下消耗阳气,所以自然会比平常感觉怕冷一些。但是你要很怕冷,这就不对了。实际上也可以不怕冷,可以喝桂枝汤。这条条文讲的事比桂枝汤要复杂,但是你仔细地看,它跟桂枝汤又一脉相承——桂枝汤为太阳,附子汤为什么?少阴。

条文分析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这里说的是“腹痛恶寒”,这个“腹”是哪个腹——少腹?脘腹?根据后世医家的理解,包括我本人的印证,应该是脘腹。为什么?脘腹为太阴部位,这是太阴部位腹寒。接下来又说了一个事,“少腹如扇”,少腹是哪儿?小肚子,为少阴之部位。“如扇”是什么意思?我跟患者沟通经常这么说,是不是就跟空调似的,哗啦哗啦吹凉风?或者用患者的话说,这个部位往外冒凉风。懂了吧?冒凉风。这个是临床中很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很多人都有。

那这是为什么呢?条文讲了一个问题,叫“子脏开”。什么是子脏?胞宫。同学们,胞宫是什么?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为奇恒之腑。子脏开代表什么?我们说开合枢贯穿了六经,就是开得大劲了,合不上了,明白了吧?

怎么办呢?“以附子汤温其脏”。这个“脏”是什么?我认为指的是胞宫。温少阴以温什么?以温胞宫。“女子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经》里头提过这事,讲的少阴,它俩是相通的。

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附子汤可以说也是《伤寒论》的一张方,《伤寒论》两处出现附子汤,一处“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还有一处“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肾里寒或者叫寒湿,它跟一个方就差一味药,哪个方?真武汤。它俩是亲戚,但是区别可不是仅仅差一味药。同学们,为啥它的名字可以叫附子汤?你看附子汤里几枚附子?两枚。“地二生火,天七承之”,取这么一个作用,因此它在这个方里头是补肾阳的作用。 

因此,科普一下,怀孕之后,孕妇怕冷,有办法治疗。如果是头两个月,啬啬恶寒可以用桂枝汤;如果是六七个月,肚子有一个指征——像吹空调一样,就用附子汤。这时给予治疗是在做好事积功德,不是在干坏事。咱要理顺:孕妇可以得病,可以得病就可以吃药,天经地义。

妊娠胞阻——胶艾汤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芎䓖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胶艾汤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方。其实我有很多东西想跟你们讲,但是限于时间关系,不能讲的太多。这个方跟临床的内外科,包括跟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一些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正我们慢慢来,早晚有机会把它们都一点一点梳理开。

条文分析

这个条文讲了一个概念,叫胞阻。咋回事?“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我认为这条条文也是一个条件性表述的条文,有三种情况:第一个有漏下,漏下就是什么?正常的崩漏,我们叫功能性子宫出血;第二就是非正常的崩漏,就是小产了,咱们知道,古代的时候不像今天有现代医学的保障措施,可能流产流得还不干净,可能有恶露或者是不完全流产,这种时候“因续下血都不绝者”,下血没完没了是能出问题的;第三种是怀孕过程中突然之间见血了。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用胶艾汤。

临床须圆机活法

但是这里头你需要变通,我是真的有这种体会。话说十年之前我学了经方,记得那时候踌躇满志,出门之后一开始顺风顺水,真的是觉得天下无不可治之病,结果后来治的病越治越难,就发现频频栽跟头,发现似乎无可用之方,真如孙真人所言, 我就成了世之愚人,很残酷的现实。爬起来摸索,有的时候临床中你发现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变通。所以我真的不想给大家树立起一个东西——你学吧,《伤寒杂病论》的胶艾汤,天下的漏下无所不治。不是那个概念,我认为这不是中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课堂,让你知道原来这个方子立法的思维是这样的,它还可以治这些病,这是我想要做的事。在临床中胶艾汤能治的病,我不想给大家举太多例子,不想把今天的课堂变成一个成功案例展示会,我用它用好了或者不好了,其实跟各位也就是一个借鉴,你能得到什么?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开这门课的初衷所在。

就举一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小兄弟,也算是我半个学生,给我们贡献了一个病例。咱们讲人生有四大喜事,汪洙《神童诗》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个小老弟已经经历了为人夫,结果又为人父,喜得贵子,还在娘胎。他妻子怀上之后,结果就有一点小插曲,中间有一次来找我说:“张老师,有事相求,想请你开张方”,我一听他语气很紧张,就说:“啥事,你别着急。”他说夫人怀孕之后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出现了漏下之症,开始下红。之前怕麻烦我,自己就是医生,想了各种办法,又请其他医生看过,一般的方法都用了,基本上效果不大, 漏下还是很严重。这事我也挺担心,毕竟比较敏感,但我们之间关系很好,我也希望成人之美,所以让他带妻子过来看。

周末患者来了,一摸脉,尺脉都空了。我当时就笑了,说你这个漏下很正常,没事了,刷刷点点写了一个方子,人走之后我把这事都忘了。我治病有个特点,开完方我就忘了,记不住,也不会回访。后来某一天我坐着看书,突然一拍大腿,我说用我这方子好没好?没信儿,不会是没好,回头不好意思告诉我吧?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给他留言,问怎么样了?他说:“老师,我没告诉你,好了,好了,很神奇,之前怎么治都不行,三副药就好了,血就止住了。”给我恨的,你也不告诉我一下。这里头我明确告诉大家,用的不是胶艾汤。为什么?肾虚成那样,你不补肾?所以学医要圆机活法。

后来,也就是两周以前,突然之间两口子又到我诊室,他妻子心情很不好。我一看她气色,当时心里一翻个,问跟谁生气了。她老公就给我补充,又下血了,某个医院的专家跟她说这事不用上火,这事都是优胜劣汰……当时我听完之后,心里也很不舒服,我不是背地里讲同行,说句心里话,医生嘛,咱们应该成人之美,哪怕说这事不行,你会说句话吧,安慰人不会吗?我当时一摸脉,跟她说,你别当回事啊,没事。刷刷点点,下了一方,胶艾汤,但还不完全像,多少有点变化。我要是知道今天要讲这个方,那我给她治成胶艾汤证,行吗?你这病我不会治,给你治成我会治的,不讲道理了(众人笑)。开玩笑,我们要理解胶艾汤是怎么用的。方开下去之后怎么样?这回我没忘了及时回访,因为今天要讲课,我就怀着忐忑的心情,问小兄弟情况怎么样了。

方 解

我在这里其实想说的是一件事,胶艾汤在临床应用效果很神奇,月经不调、崩漏,有的时候西医告诉患者子宫要摘掉了,很绝望,这时候用它能把血止住。凭什么?你看,首先它里头藏着一个后世医家推崇备至的这么一方——四物汤,地黄、当归、芍药、川芎,都在这儿了。

干地黄能干什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能够除血中之弊。”古人抢救崩中漏下的时候,就是一碗生地黄汁灌进去,灌进去血就能补回来。古人在战场上被砍了一刀,大出血,“脉结代,心动悸”,一碗炙甘草汤——生地一斤,灌下去之后血就能供上来,相当于古人的输血了。干地黄能干这个事。大家记住,胎以血为养,得血则养,无血则损,这个时候生地很重要。当归、芍药、川芎,这不用我说了吧?

相对现代临床的评判标准,我打了擦边球,因为这里头有川芎,毕竟是动血之药,没事啥都好说,有事之后这就是事儿。但是我们做医生的,在你医理明确、发心正确的前提下,要记住祖师孙真人跟我们说的,“不可自虑吉凶,顾惜生命”,这是我们医生的本分,你考虑的只是该怎么做,而不是你怎么做。明白这个道理吧?你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医生需要时时刻刻在临床上考虑的事。这时候该用川芎,不要客气,用上。

与此同时,这里头有俩事,艾叶、阿胶。你看,艾叶本身能够温通,艾灸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温经,温经能干嘛?能通。有痹痛,你用艾之后可以温通,能通行经气,痹痛通常是血液之痹,通行络中之血,这是艾叶干的。但是也有人说了,艾叶太热,也有可能滑胎。当然,这个要看是你从哪个角度看,它还能缓解生地黄的寒凉之性,对不对?如果你这么看,就明确了它的通跟谁是一对。

这个方里有阿胶,我在临床上通常不用阿胶的,阿胶太贵了。但是这次给她用了,用了十二克阿胶。阿胶干什么?咱们知道,它是山东东阿阿井之水提出来制作的,用的是踏雪黑驴之皮。阿井之水源自黄河之地下河,一个上一个下。皮者肺也,肺朝百脉,脉能主血,驴皮为血肉有情之品。那天我逗我学生,学生问,老师为啥用胶?我回答,可简单了,胶是干啥用的?她说粘东西用的。我说,完事了,血往下漏,用胶你给粘上,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用完了胶之后,血液会有一个粘稠的作用。

当你观察患者血液崩漏,血很稀,这时候一定要用阿胶。为什么?给她粘住。记住了吧,中医要有一个象思维,用阿胶让她的血变粘稠,变粘稠之后就稳固了。但又怕它太稠,所以添上艾叶在让它散一散。这叫什么——宽猛相济、刚柔并用,让它阴阳相协调。与此同时开中焦之化源,用甘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所谓入脉化血也,甘草干的是这个事儿。

同时,你要嘱咐患者加清酒。正版清酒是什么?听说过月子酒吗?可以网上看看透明无色的月子酒,不带米粒的那种,过滤过的那种叫清酒,把它放进去。另外,阿胶要烊化我就不说了。

用完了之后效果怎么样?昨天我给患者打电话,告诉我吃了一剂之后下红基本就减少了。而且患者自打这次下红之症出现之后,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就是吃不下饭,已经十四周吃不下饭,告诉我说吃了一剂药之后,胃口开了。到今天的时候,说基本没啥了,也没有漏,夫妻俩人很高兴。

这里头我中间其实做了一个变化,虽然用的是这方,变动了很多东西,取的是这个法。因为看到这个患者有一定的内热,所以我把艾叶减了一半量,艾叶减量之后我怕生地过于苦寒,所以怎么办?生熟地合用,各一半,结果效果不错。证明我们的思考起码没跑偏,没有误人,从这个角度也印证了古方的真实不虚。

反正这张方临床上你就拿它治崩漏,在理解的前提下,基本上效果真的是很好的。就刚才我说的这一套,四物汤、一个缓、一个通、一个化中焦, 这么用效果都不错。

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

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䓖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当归芍药散其实是出自于一本古书叫《元和纪用经》,里面有这么一张方叫六气经纬丸。这个方在临床上我的应用范围可以说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不开玩笑,我的学生能知道,我在临床有时候一天能开出去30张,当归芍药散各种加减,全是这个,治啥病?都是痛经吗?非也,啥病都有。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患者,特别有意思。为啥说印象深刻?我这人从小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有的时候一些患者有典型病例,他没故事,我也记不住,过去就忘了。这个患者是我特别好的一个朋友的亲弟弟,这个朋友也是我的一个长辈,一个忘年交,他是中医的大票友,后来还拜师学艺,拜一位名家学了中医。他的胞弟患了一个什么病?顽固性的心下腹满。他本人是经方发烧友,该用的办法也用了。到我这来的时候就是腹胀,按症状来说就是标准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一开始我一看,都没看上这个病,觉得之前他说自己找过很多名家看过肯定是夸张了。腹胀,这病还难吗?就是厚朴生姜汤,一剂药出去了。第二周患者来了,没动静。我当时特别尴尬,邪门了,没反应。这整错了?应该就是半夏泻心,又开一剂。又一周,患者真厚道,居然还来了,告诉我,大夫,这副药是有效果了,加重了!我当时想,这咋整?行,该着,这你逼我的,给你来个产科的方子。大老爷们,六十多岁长得壮,给开一个怀孕的方子,当归芍药散。(众人笑)刚才都是玩笑,为什么开当归芍药散?当你理解了这张方之后,就不认为它非得是怀孕的时候吃。当然,怀孕的时候吃有前提,前提是“妇人怀娠,腹中㽲痛”。这个“㽲”字念什么?这次反正我学的版本——如是我闻——是jiǎo痛。

当归芍药散,注意它不是汤剂了,而是一个散剂。其实这个方从组成来看,我认为有三大块,有泽泻能泻肾水,有归芍芎能和肝血,有茯苓和白术能生发稳固运化脾气。在这儿我突然之间想到,历史上有一个医家提出一个理论,颇受很多学者的欢迎,叫“水寒土湿木郁”。你在这个方想必都能找到,三板斧,都在这儿。所以在临床我就拿它治了很多病。

那一天患者来是什么情况?他的寒湿之象极重,常年腹胀,雷打不动,什么招都不灵,而且一上来很难受,之后肝血是特别亏——常年吃一些中药,发散肝气,没事就输出气血,那气血就没了,留下了一堆寒湿在这,所以我就用了当归芍药散。用了一周之后,患者回来表示“大夫,这回真好转了”。后来经过了大概两个月,彻底治好了,就再没见过面。我跟他哥哥总见,我们俩是忘年交。

就说这方,你说它能治什么?能和肝,能疏脾。在临床上用它来治痛经的效果是再好不过了,有木郁、土湿、水寒都行。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的名词,比如什么子宫肌腺症、盆腔炎、盆腔积液等等,也包括痛经这一类的。但这张方我用的时候经常喜欢加味,因为我在补肝木的时候,发现光用归芍芎这三位味有的时候还单薄,比方说就加上酸枣仁;在补土的时候发现茯苓白术单薄,是不是可以在量上或者给它们增加点朋友帮手?那在利水上,光用一个泽泻吗?就非得老实站在哪,一动不动跟人对打吗?不是吧,我也可以动。所以这个方你真正把它用好了,这条枪要是使活了,那就真的是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首尾相击,真的是变化无端。在临床上我经常拿它治各种病,包括各种肿瘤病也有肝血不足的时候。

关于这张方,其实临床还有一些妙用,比如说你看它能疏肝、能行脾,我就联系上了我们《伤寒杂病论》中有一个病名叫“固瘕”。啥叫固瘕?“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此欲作固瘕”,大便刚开始是硬的,后头是溏稀,说明一个问题,肝郁脾虚。这个方是不是都可以治?包括用泽泻利小便以实大便等等。所以我拿它也治疗一些这种大便不成形的,伴有肠炎的便秘,包括小孩便秘,和和肝血、养养脾胃、泄泄脾湿(水果吃多了,对吧?)。所以这个方在临床上有很多妙用。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半夏丸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下面讲的这张方叫干姜人参半夏丸。大家注意,咱们说桂枝茯苓丸是丸剂,这个也是丸剂,丸者缓也。从方子的组合来看,有干姜、人参、半夏,特别像谁呢?《金匮》当中的一张方子——大半夏汤,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但是大半夏汤里头用的是蜜,这个没有用。大半夏汤中寓补益,此方相对强化了降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方其实治的是什么——从文字表达上显而易见——就是妊娠的时候呕吐不止。啥叫呕吐不止?有一种问题叫恶阻,那么“呕吐不止”临床上是不是可以界定为重症恶阻?这种恶阻它很严重,用干姜半夏人参丸。

那么为什么恶阻?其实这个跟一开始的桂枝汤证很像,桂枝汤证的时候是妊娠“其人渴,不能食”,干姜半夏人参丸证是食不下的一个加剧版。它变严重了,是不是这么回事?那么这个时候呕吐不止,用半夏以降逆,用人参干嘛?在考虑补中的时候,人参有升举的作用,能举胎气。用干姜以稳固中焦之阳,这就行了。用生姜汁调和为丸,不能用蜜,“如梧桐子大”。

梧桐子多大?你比划说梧桐子这么大(蜜丸大小)就坏了,那是法国梧桐,法国梧桐约等于今天的蜜丸,你把这个给人吃十九个,那都不用吃饭了,中国梧桐大约是今天的水丸那么大。一次十九个,每天吃三次,早中晚三个时辰,法早晨之少阳、中午之太阳及下午之阳明

有这个方,那就是说中国人很幸福,怀孕之后有呕吐,不用挺着。

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的疾病,就一个事儿——小便难。后头有一个葵子茯苓汤治小便不利,它俩有点像,但其实还是有所不同。妊娠之后,能吃能喝,就是尿不出来,怎么办?用当归贝母苦参丸。立方之本义就是孕妇怀孕之后尿不出来,不用憋着,不用挺到七个月,你就用这方来解决。

但其中有一些东西,细思极恐。首先,为啥尿不出来?很有可能是膀胱、泌尿系统等占位,输尿管被压迫了。当然,我们还有另一种解释,这个就不是特别可怕了。怎么解释呢?怀孕之后小孩是不是天天长?长了之后,膀胱府相对被挤压,也会小便不利。如果泌尿系统的确有肿块在,没有怀孕的时候,肿块还不是那么明显,症状不是那么明显,怀孕之后肿块的问题随之暴露了,所以这个时候用一张方,叫当归贝母苦参丸。不管怎么说,输尿管被压迫之后,小便尿不出来,只要是这种情况,就是用这张方的一个眼目。

我们看这张方,有当归、贝母、苦参三味药。当归本身养血,胎得血而养。贝母干什么的?咱们都知道,贝母散结。贝母为什么散结?有人说贝母合于秋金能补肺,那补肺就能散结吗?不一定。记得古人说这么一句话,“其象如贝,合抱其母”。有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去看一看贝母的植株,你看一眼就什么都懂了。我们说很多植物的叶子是往下垂的,比如说柳树、杨树,这是我们长春最常见的两种树木,一般树木的叶子都是往下垂。而你看贝母的植株,会发现叶子都是往上挺,都这样。而一般的花都是往上去的,贝母的花却垂下来。这是什么?本开者反合!所以贝母的作用能干什么?“使合者开,使开者合,不得开者使之开,不得合者使之合,不得开合者使之开合,不得合开者使之合开”。是不是蒙了?回去捋捋,跟绕口令似的,但说的就这么一个道理。一旦长了结块,是不是就是开合不得?开合得行,该合者合,该开者开,那么癥结得散,是不是这个理?所以贝母散癥结的这个事儿即法于此象。

苦参这个药很有意思,我们说在《金匮》里头,早就出现了苦参,来自《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三》。“惑”字是什么意思?应做“蜮”,古人是这么写这个字的,或者的或,下面是一个虫。古人的经典里头说过,“陆行则虎狼魈蜮磨其牙,水行则蛟龙鼋鼉张其颐”,什么意思?就是你在路上走,虎和狼,包括海里的蛟,还有这个蜮就把牙张开了,为什么呢?不是北京欢迎你,不是那个意思,是合计着怎么给你下腿拌儿。蜮,古代的一个传说,含着沙在看不见的地方一口喷过去,不是说非得射着你,而是射着你影子所能及的方圆,那就能够让人感受邪毒之气,感而发病这叫狐惑。我们知道,“蚀于上者为狐,蚀于下者为惑”,那么又分前后二阴,前阴得病用什么?苦参。后阴得病用什么?雄黄。所谓“苦参洗之,雄黄熏之”,前后不同。苦参、雄黄作用于前后二阴都能干什么?杀虫。苦参绝对是以苦味为治的,苦参极苦,苦味合于心,心者象火,宣火用则能焚化,化什么东西,化虫。风生虫,是不是这理?所以苦参能治虫。

苦参这个药很苦,很多人听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认为中药里头最苦的是黄连,要这么认为,那你就low了。随便举几个例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尝了你会发现它们的苦味是不一样的。黄芩的苦,是苦干苦干的,因为黄芩主燥而形中空。黄连之苦是什么特征呢?苦在嘴里头打转,“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这是黄连的的作用。黄柏的苦,苦在哪?舌根底下。为什么?舌下为金津玉液,黄柏合于肾,禀冬藏之德,能坚肾水。龙胆草的苦苦在哪?苦在喉,喉为管,其象如胆。苦参的苦,你猜能苦到哪儿?一直苦到膻中。所以苦参几乎是上述药里头最苦的,这个位置远远深于口、舌、喉,非常苦。

因此,当归贝母苦参丸在散结的同时又苦极。苦到一定的极限之后,怎么着?湿热得行。我们主观的认为这里头有瘀结,可以是有形的癥瘕,可以是肿瘤,可以是胞胎之压迫,也可以是湿热之内阻,总之是有东西堵里了,造成局部气机的不畅。用这方下去之后,开结而小便利。

说到这儿,其实还是回到那个话题,我们学妊娠篇,倒不一定处理的都是妊娠的问题,也有可能治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内科疾病。在内科疾病之中,当归贝母苦参丸也有广泛应用的前景。比方说妇科常见疾病尿路感染、尿道炎,小便都不通畅。尿路感染一般是感受风寒湿热,有的时候也包括虫证之感染,那么这个方是不是可以治疗这个疾病?尿道炎是不是有小便不利?当归贝母苦参丸还可以治虫证,正好天生设计了这么一个方等着它。男同学甭尔,跑不了你,男生有没有前列腺炎?是不是也是这样?其实你细琢磨,前列腺炎也好,尿道炎也罢,只要符合下焦湿热积聚,那么用这个方我们就能解决问题。这里头,贝母在《本经》上说能治“淋沥邪气”,就是我说的开合的意思,苦参主“溺有余沥”,在这儿给大家做一个凝炼。

妊娠有水气——葵子茯苓散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我总结咱们妊娠篇一共八大金刚、两大护法、一位使者,前面讲了七大金刚,时间还来得及,今天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后一个金刚是葵子茯苓散。

“妊娠有水气,身重”,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这个身重有可能就包含了水肿,从这个“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有没有点感受到了苓桂术甘汤的味道?但这个你用苓桂术甘汤还真不行。为啥不行?你看这儿很有意思,说了一个问题,水道同样能为胞胎所阻而致水道不利。但这里头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保不齐有肾炎。孕妇就不能得急性肾小球肾炎了吗?

有的时候很有意思,上周门诊来了一个患者,诊室的学生们都看见了。一搭脉,我说你之前在某某时间肯定是吃了很多凉东西,而且当时一定恰逢怀孕。患者说,是,有这事儿。我说很好奇你吃什么了?患者说那时候吃了大量的冻梨,怀孕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吃,一开始吃一个,吃一个之后就越吃越馋,越吃越想吃。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脾虚阴火,以后有机会讲到李东垣,讲到《脾胃论》的时候,我们再细说。这个人是命大,没出事,咱们见太多出事的了。这个病例也是说明一个问题,女子在怀孕的时候,也是可以有肾炎的,因为有很多因素会使之受寒甚至受伤。那“有水气,身重”,是不是就是水肿。那咋办?葵子茯苓散。

《本经》说葵子“主羸瘦五癃,利小便”,但是它性滑,也能滑胎。啥是葵子?葵子是锦葵科冬葵的成熟种子,在野外常见。但古人注经方常引向日葵的籽为注,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古人表法取象,是为了说理,疏注也是借向日葵说事,要注意的是孕妇用冬葵子虽在《金匮》、《千金》等经典中皆有记载,但后世如《纲目》等也有“滑胎”之说,对评判标准影响很大,这一点也是要充分考虑的,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单从学术层面,诸多注家用来表法之向日葵的籽说的是什么理?首先向日葵多籽,象征什么?多子而易产,是不是这道理?能生养,所以选它来。第二,经冬之子所谓者何?你看它那个壳很硬,坚硬之象,同时又是黑色,代表什么?为肾之收藏。那么经冬季气机之封藏,象征肾水之坚固,也象征壬水。妊娠妊娠,明白这道理了吧?同时,向日葵有一个特征,从来都朝着太阳。“天地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头为诸阳之会,人身之百会穴,也叫三阳五会,共聚于此。这里头除了小便不利,还有一个症叫头眩,治疗往往难以两顾,治下难以顾上,治上难以顾下,治中难以顾左右,唯有葵子治在下之小便不利而如向日葵能反顾其根本,反顾其元阳,兼治头眩之症,这是葵子之深意。与此同时,加上茯苓宣散水气以养其脾脏,以顾其中。这个方在这也是做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每天吃两次。

葵子茯苓散在临床上有诸多妙用,比如说和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起来能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包括孕妇的小便不利,还有一个顽症——孕妇头晕,听说过吗?孕妇本身就脾虚,吃东西还挑,有时候吃东西强吃,脾很虚产生水症,有水症之后就容易头眩。咱们联系到《金匮》里头有这么一个证,还记不记得?苦冒眩,用什么汤?“泽泻汤主之”。泽泻汤里头俩药,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为什么?五者为土数,二者为火数,宣火土之用,取这个象。那么冬葵子、茯苓跟它们有点异曲同工,也能治疗水气在内之眩晕,丝丝入扣。

妊娠两大护法:当归散、白术散

我说了八大金刚,再说一下两大护法。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芎䓖各一斤,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第一个方,妊娠宜常服什么东西?当归散。还是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其实胎得血而养,从这个角度看,归芍芎是补肝血的。你仔细看,方里还有黄芩,黄芩主胆,主少阳,我经常讲一个道理,整个少阳篇,柴胡黄芩是相通的,好搭档,有柴胡必有黄芩,没柴胡还有黄芩,像“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半夏泻心汤里头有它,柴胡汤里头也有它,这是我们伤寒当家的东西。黄芩中空,其象如胆如胃,是这个作用。那么有黄芩又有归芍芎,有少阳还要有什么?厥阴。少阳厥阴正好是一个互为中见。你调节了肝血和胆热的同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践行了《金匮要略》一开始跟我们说这么一个事儿,首先防止肝之疏泄太过,所以在这儿用个白术。这是以养血的角度来养胎的方子。

在我经历的胎产诸证之中,有两种时候,我会觉得很不妙:第一种是阳虚,第二种是这个人很燥热。现在你会治燥热了吧?燥热这种用当归散黄芩以气化其胆热,归芍芎养其肝血,让它的阳热能够气化化生血液,而且还防止肝木克脾土。还有一种不一样的,就是阳虚,用什么?白术散。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白术四分 芎䓖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䓖;心烦吐痛,不能饮食,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白术散里头四味药,顾名思义有白术,用蜀椒干嘛?我们说脾喜燥而恶湿,蜀椒燥中土。但这个蜀椒你一定要用开壳的,不能用不开壳的。用川芎以行气血,畅其血以流行,另外还有牡蛎,这个东西很坚硬,以固肾坚阴,敛精气。这是阳虚之方。

后头的加减法一看不得了,非常不得了。“但苦痛,加芍药”,这是哪儿疼?我们说腿疼行不行?通常认为是腹痛,但是说句实话,我认为如果真是腿肚子疼,也可以用。为啥?我们经常说芍药“主除血痹,破坚积”,它能够缓挛急,能够疏通,所以有这个作用。后头“心下毒痛,倍加芎䓖”,这个毒痛,疼就说明有痹症,有痹症就有血瘀,那么加倍芎䓖。“心烦吐痛,不能饮食,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又吐又疼不得了,加细辛,而且加多少?一两。有的同学就蒙了,说老师能这么加?你不知道,这是往整料药里加,平均下来其实量不多。细辛在《本经》里头“主头痛,脑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这个“百节拘挛”就是气机通不过去会疼。“心烦吐痛,不能饮食”说明中焦有寒痰不化,用细辛和半夏干什么?把这个寒痰打下来,邪去才能正安。“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后头告诉你用醋浆水,据考证应该就是我们《伤寒杂病论》用的清浆水,酸味的浆水,淘米水。“若呕,以酸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如果呕,服了醋浆水之后不行,加强版用小麦汁,喝了之后还渴,用大麦粥。

这是妊娠篇的两大护法。

妊娠篇一个使者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除了两大护法,最后还有一个使者,怕不行,最后有这么一个压箱底的绝技,不要轻视它。有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些古书,看到这种冷僻的记载,就觉得我们好像用不上。其实非也,还是跟你有关系的。

我们看,“妇人伤胎”,啥叫伤胎?我们临床经常见过很多怀孕的时候一场惊吓、或者被谁撞一下、外伤等,这些都叫伤胎。什么叫“怀身腹满”?就是怀胎的时候肚子胀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

之后条文重点说了一个事儿——“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很多人看到之后就傻眼了,说啥叫“太阴当养不养”?在这儿给大家一个提示,有个逐月养胎之术,或者叫逐月胎养,较早应该是徐之才谈及,后来在《千金方》里头有记载,当然每家的记载略有出入,我个人倾向于孙真人的版本。什么意思?我这么一说你就懂了。怀胎一月的时候足厥阴养胎,足厥阴为肝,肝主木,一月的时候胎儿先长筋,生发之象。二月的时候是谁呢?足少阳胆,那么筋出来了之后,胆木生发之气,统领十一脏来了。三月为手厥阴,四月为手少阳,五月足太阴,六月足阳明,七月手太阴。后头还有八月手阳明,九月足少阴,那么我们说十月怀胎,十月的时候五脏完坚就该生了。七月是手太阴肺,这时候太阴当养而不能养,为什么呢?条文说了一个问题,“此心气实”,看到这之后,你就发现古人说的东西其实是丝丝入扣的,心气实为火盛,火盛必然克谁?克肺。

那么火太盛怎么办?泻火。咋办?用针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为啥小便微利?心火撤下去了,那说明啥问题?小肠火也泄去了。我们有一个方叫导赤散,还记不记得?心火下移于小肠。所以这就极简单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