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一侧或两侧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外邪侵袭、劳伤或肾虚等。外邪侵袭通常是由于风寒、湿气等外部因素侵入腰部,导致气血失调,经脉阻滞不通。劳伤则可能是由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腰部肌肉,导致腰部肌肉疲劳和疼痛。肾虚则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的肾气不足,进而导致腰部失养和疼痛。

腰痛的发病不分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过去,腰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中青年人的发病率也很高。在城市中,由于人们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保持不良姿势,腰部肌肉容易疲劳,因此腰痛也成为了城市中的多发疾病。

对于腰痛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等方法来驱散外邪、调和气血。如果是由劳伤引起的,可以通过休息、按摩等方法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如果是由肾虚引起的,可以通过补肾等方法来增强肾气,从而改善腰部失养和疼痛的症状。

总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坐姿也可以预防腰痛的发生。

​中医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感受寒凉或寒湿,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冷湿,或冒雨着凉所致。寒伤阳,主收引,腰府阳气既虚,络脉又壅遏拘急故生腰痛。若湿邪为病,湿性重着、黏滞、下趋,滞碍气机,可使腰府经气郁而不行,血络瘀而不畅,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发腰痛。如果是长夏之季,劳作于湿热交蒸之处,感受湿热之邪,热伤阴,湿伤阳,且湿热黏滞,壅遏经脉,气血郁而不行发为腰痛。

2.气滞血瘀:腰部遭受突发外力,或腰部用力不当,屏气闪挫,跌仆外伤,或持续用力,劳作太过,或长期体位不正,劳损腰府筋脉气血,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均可使腰部气机壅滞、血络瘀阻而生腰痛。

3.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历代医家都重视肾亏体虚,认为是腰痛的重要病机。

临床资料我们在2015至2020年间,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于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了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病。其中,第一种腰痛病属于寒湿或风寒等外邪侵袭所致,第二种是遭受突发外力或积累性损伤的瘀血阻滞引起的腰痛,第三种则是肾虚型合并外邪侵袭的虚实夹杂型病患。

在我们的860例临床病例中,男性患者有470例,女性患者则为390例;病患年龄范围从19岁到82岁。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以寒邪侵袭或风寒侵袭型最为常见,其次是血瘀(瘀血阻滞),最后是合并肾虚和气血不足型。

在选择病例时,我们主要选择具有实邪的患者,其次为虚实夹杂者,而单纯体虚者应用较少。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些病例涉及腰部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纤维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风湿性疾病等。

我们的治疗方法是:对于症状较轻或中等程度的患者,我们采用辨证用药,每天一付,持续一周为一个疗程;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我们一般建议持续两周为1个疗程,并应用1~2个疗程。

治疗结果以寒邪侵袭、风寒侵袭类型最为显著,治疗效果明显,其次是外伤瘀血阻滞型,最后是增生退变(肾虚)型。

     临床应用体会:辨证使用中医药方法,具有消肿止痛、温经散寒、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功效,对于寒邪侵袭、瘀血阻滞、经络不痛或合并气血不足和肾虚等原因导致的腰腿痛均有显著疗效。适合广泛的患者应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