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概念与古人思维

《伤寒论》是怎么做到治急症和杂病的呢?治杂病并不要求快,但要求准确,还要稳。治伤寒当然也要准,不准就成为误治了,但是还要求快,还要得有力道。那么是靠什么做到的呢?这就是我要给大家提出的概念,它的核心在于有一套系统,被称之为六经辨证。

为什么六经辨证能非常快?我们知道,《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主,《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为主的,它俩之间的根源,依托的体系是不同的。《金匮要略》的体系是五行,而六经的根源是六气。五行又可以称为五运,所以说“发明《内经》奥旨”这句话不是空话,以五运为内核的五行生克制化的五脏体系,就支撑了《金匮要略》。而六气变化更为复杂,也更快,因此以六气为支撑的六经理论,也就支撑了《伤寒论》。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逃跑时先拿《伤寒论》,六气这种东西来的最快,感染寒气后直接开太阳,走到燥气的时候直接阖阳明,到了少阳之后直接枢,更适合变化的这种问题,因此六经辨证的概念也就展开了。

说这个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一下伤寒的涵义,为什么要用六经?基本上你的打法都是对手决定的。有句老话,话糙理不糙,“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太有道理了,根据对手,咱们才制定招数,没有谁觉得自己的招数特别好,不看对手,那是不行的。咱们这个对手就是伤寒。

伤寒分为两种,广义和狭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内伤发烧就不是。狭义伤寒呢?如果你不了解狭义伤寒的概念,广义伤寒也不可能真正了解。《难经·五十八难》有一句话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种合起来就是广义的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就是所谓的狭义伤寒。

狭义伤寒是怎样来的?教材中引了一段《伤寒例》,说“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冬天你看不见树蓬勃生长,开花结果,因为它们都冬眠了,叶子都掉了,树也知道冷,会藏起来。只有一种树,非常的挺拔,那就是松柏,因为它的叶子像针一样坚固而收藏。实际这就是冬天的取象,只是叶子懒得掉下来,就让它这样了。其他的树、虫子和动物都藏起来了,咱们东北有三种动物非常厉害,野猪、老虎和熊,熊也是要冬眠的,到了冬天吃饱了后自己会冬眠,一直要到半年以后,开春过了到五一劳动节,它才会起来了,动物也知道藏。“冬时严寒,万类深藏”,那人呢?人也得藏起来,就是靠穿羽绒服、穿棉服藏起来,不能在冬天的时候拼命的出汗,不能每天睡得特别晚,这就是人藏的表现。这种藏会起到一定作用,“君子固密”。《内经》有一句话,说“阴阳之道,阳密乃固”,固密是指阳气藏的非常稳,这就是所谓的固密。怎样得上伤寒的呢?翻译成咱们今天的话,就是衣服穿的少了,天冷冻着了,这种情况就得了伤寒。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有一种错觉,伤寒不就是感冒吗?这就产生了一种概念,咱们中医治病究竟靠什么?这是一种思考,一部《伤寒论》到底治的是感冒,还是出血热,还是各种内伤杂病,甚至是一些危重疾病?它到底是治的什么?

最后我们不得不发现,古人非常有智慧,并不是给我们中医后世留了一个方,这个方就是治一个病,并不是这种思维,他们发现研究病没有尽头,像今天西医治感冒的药,这都换很多代了,古人是什么思维呢?研究人,把人研究透。当这人脉浮头项强痛时,这是阳气往外聚,那肯定是表有邪,有什么邪我不知道,我要用一个药帮他,古人就是这么用药的,汗出恶风用个桂枝汤帮他,项背强几几就加个葛根,这样方成病就好了,至于来的是什么邪,我不管。太阳来了我就开,阳明出现了我就阖,少阳来了我就枢,就这几种打法,像推手似的,眼睛一蒙,“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我就这几招,守住自己的中线,你要怎么动我就跟着你走,自己不丢中就可以了,符合古人中庸的精神,“执乎两端,用乎其中”因此,我们称为中医,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是因为这是合乎于古代中道的一门医学。

我观察了很多的中医同仁治病,有些疾病现代医学已经没有办法了,也是不明原因的,但是我们摸他的脉象,看他的有余和不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么一步一步走,很多疾病就会转危为安。这个时候我们会不得不思考,中国古人是有智慧的,他不盯着这个病看,甚至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那么其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人本身。对于《伤寒论》来说,用六经的概念去了解人本身,套到人身上,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个。所以,不管是出血热也好,感冒也罢,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人把握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