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大枣的用法是怎么样的

大枣,出现了40次。“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这条文貌似很长,但实际上你把它归拢归拢就特别简单。

张隐庵先师认为大枣具五色,“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在这上头大家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我到过山东,到过其他一些地方,那么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包括好多搞植物的老师,我就问他们说大枣究竟什么颜色?到底是不是存在这个五色枣?红了之后一晒就黑了?那么人家跟我一聊,千真万确。因此确实是具有五色,为脾之果。关于大枣,实际上我还真有不少想说说,别看这个药不显山不露水的,对吧?1心腹邪气,安中养脾

首先它说了一个事儿,“心腹邪气,安中养脾”,那么我从两个方向论证了一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欲作奔豚”,用了大枣15枚;炙甘草汤证“心动悸,脉结代”,用了大枣30枚。我们看到这里大枣的枚数是不一样的。“欲作奔豚”用15枚,5代表什么?代表中土之数。我们知道,奔豚的发病机制,“肾之积,名曰奔豚”,肾水上乘。上乘的时候,那么我们以土治之。所以心腹之邪气也是奔豚症往来于心腹。还有一个“脉结代,心动悸”,它不是一个邪气来乘的问题,而是血脉不足,那么从这个角度的话,通过补虚也是一样能安中养脾。二者前后不同。2助十二经

所谓“助十二经”,我没有取哪个条文,我做了《伤寒论》中所有大枣的枚数的这么一个表格,觉得应该也相对地一目了然。

四枚: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加芒硝汤

五枚:桂枝二麻黄一汤

六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

十枚:大青龙汤、十枣汤

十五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二十五枚: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三十枚:炙甘草汤

这是除了12枚的,《伤寒论》中所有包含大枣的方,12枚那个太多了,装不下,我就把12枚以外的所有用大枣的做了一个统计。其中打比方有4枚的,桂麻各半、桂二越婢一这几张方,轻症对吧,取它存胃气这么一个作用;还有5枚的话,意思的话就是厚一点;比较有特征的,你看6枚的,都出现在柴胡剂,取什么?12除以2,对吧?分阴阳,取这么一个作用;10枚的都是峻剂,不论是大青龙,还是十枣汤。大青龙发汗,里面用麻黄六两,是整个《伤寒论》里麻黄用量最大的,但是用的时候要用大枣10枚,告诉你脉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厥逆,必须要无少阴证。那么十枣汤也是比较猛这么一个方,在这的话也用10枚大枣。值得说一说的,我觉得当归四逆汤这个有特点,25枚,也有人从河图洛书的角度算过,有这么一个事儿。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在临床上我个人用当归四逆合方,有的时候真的就没有时间给患者查数,所以怎么办?我给药房一个标准量,一般来说我开当归四逆用90克的大枣去配,效果还不错。一般就是90克,少于这个不行。为什么?你说温通这个肝的血脉,用来用去通的可劲儿了,最后这个人气色会晦暗,相反,用大枣之后,由于当归四逆在里头这个宣导行经的作用,通草、细辛加上清酒这么一串,窍串开了之后,大枣在后头跟着,瞬间就补足了,这时候人反而会很好。

那很多人问我说大枣能不能随便吃?我当然都告诉他们不能,原因很简单,咱们说这个诸果里面,枣是特别难榨汁的,其性粘滞,既然这样它很粘,它就能保存什么?人的气血和津液。打一比方,闹灾荒的年景,有几枚大枣,这人就能活,因为它能缓之,像海绵一样能吸水。但今天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因素,绝对不是因为不足,恰恰相反,吃得太多,动的太少,那你说能用它养生吗?既然这样的话,那当归四逆汤枣把拿掉呗。不行!你通血脉的时候一定要用它助十二经之力。

有人问我说,那个总汗蒸行不行?那咱们想当然都知道不行,尤其是分季节,对吧?到冬三月的时候,谓之封藏,那你没事不能老汗蒸。但是有的人说了,汗蒸之后气色好,这只是偶尔为之而已。如果有人特别热衷汗蒸的话,你可以给他一个合理的建议,来点大枣,对吧?25枚大枣掰开了之后,煮枣汤,你再蒸效果好,晚上不会失眠。好多人汗蒸之后失眠,为什么?发汗太过,对吧?没到“叉手自冒心”那程度,但是心血已经伤了,心不藏神。所以《本经》里头写的这个“助十二经”,你看,是很细腻的。炙甘草汤更不用说了,对吧?大失血的那么一种状态。3平胃气

“平胃气”,我在这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为什么?我们知道吴茱萸汤平胃气,那么无出其右,主角是吴茱萸。这张方在临床上我在大量用的时候,吴茱萸用过70克、80克。我的一个兄弟曹然老师,他用的量更大,120克这么用。我在临床用的量没有那么大,抬手24克标准量,少一点也是18克左右,当然,更少的也有,因人而异。用这个药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好处——治头痛,吴茱萸汤一上去,血压马上下来。这个咱们都知道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降浊。我在给本科学生讲课的时候,正好也刚讲到阳明,我给学生说一个话,我说阳明的特征:里、热、实,三个字,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里头还有一个虚寒。因为在临床上,我不知道南方是不是这样,我们东北阳明虚寒还是更多,要比实热证多的多。现在人几点睡对吧?现在人都吃什么?经常运动吗?所以从这个角度虚寒和浊阴的问题首当其冲更多那么用吴茱萸汤降浊效果非常好我们古人讲,到重阳节的时候要遍插茱萸,为什么上山插茱萸?那么浊气就往下降了,取这么一个象。

但是有一个问题千万要注意,吴茱萸好多人用了之后坏了,用完了吴茱萸汤之后好多问题,心慌、乏力、没劲。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吴茱萸能降浊,但是我们刚才讲课的时候给大家强调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它的道理,知道道理之后,自然知道它有什么用,有什么代价吴茱萸降浊的代价是什么?浊阴降了,人的生发之机降不降?一样的因此这个时候怎么才能让吴茱萸平胃气的时候不伤正?它的秘密在于人参和大枣。我在用的时候,打一比方,30克吴茱萸必加15克人参,它俩之间是一个2:1,这是我在临床的常用量,大枣一定要与吴茱萸的量相同,有大枣进来你放心,它降浊的时候准保不伤正气。

人的这个生机千万不能损伤,年轻人还好,岁数大的人这一棒子砸下去,趴下就不太容易起来了。人的一生就好像春夏秋冬,我们讲《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时候,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其实不就像是春夏秋冬吗?天有春夏秋冬,人也一样。人1岁到20岁左右,咱们说是春天,以此类推。那么当人进入到秋冬季的时候,其实元气易损,生机难复。因此,仲景先师在用方的时候,你看他不是单味药这么用,配合起来,考虑的问题很长远。那么说大枣平胃气,是从这个角度来的,它没说“补胃气”,叫“平胃气”,平胃气的时候,你用杀伐决断的药,缺不了大枣的这个辅益,在这体现。4通九窍

“通九窍”,那么在这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实际上,刚才讲“助十二经”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它说清楚了。道理我认为跟“平胃气”相通,杀伐之力太过,那么服之以大枣。既然通窍走窜之力太强,何不补之以大枣?那么佐证了《内经》的一句话,“脾不及则令人不通”。不通和不用,这个东西是很辩证的。5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这个我是特别有感触的。《伤寒论》十枣汤不名之以大戟、芫花、甘遂,而名以枣,言祛邪之功在于扶正。十枣汤这方子我常用,常用到什么程度?我后备箱里现在还放一袋甘遂,在后头放着,我一说,可能有的同道都觉得我这个有点玩过了。在临床我这么弄,十枣汤直接打成粉,因为患者他自己没法打,对吧?打成粉直接扔患者家里。一老太太肺癌胸水,怎么办?我直接把十枣汤放那儿。胸腹水有一个特征,《伤寒论》里这么讲的,“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引胁下痛”,现在咱都懂,对吧?胸腹水在这坠着,水往低处流,搁这儿成悬饮了,如华盖之高悬。“干呕短气”代表什么?有水饮压迫的时候,这个胃受到压迫一定干呕,短气是它的火候,临床见很多患者躺不下,坐着喘还行,往下一躺,这水怎么样?随着这个身体的体位变化,水往上来,上不来气了。我就告诉老头,我说老爷子您老人家记住,只要一看老太太躺不下,怎么办?十枣汤马上给她用,我给你这个权利。为什么?急症,我晚上睡觉也关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不用问我了,只要看见她躺不下,一口气上不来了,马上用!怎么用?说起来很汗颜,我的这些患者们最后被我培训的十枣汤用的熟练程度超过我,非常熟练!怎么弄?简单的说,大枣十枚煎汤冲散。

当然,我要说一个问题,在临床新疆大枣我是从来都不用的,但是在这儿不一样。为什么?新疆大枣过于肥大,对吧?由于那种特殊的气候,过于肥大,西方的这个金气过强,那么到通常这个药里不中和。过于肥大是优点,那优点太过就变成了缺点,就不中合。但是有一点我绝对要用新疆枣,就这个十枣汤的时候。为什么?仲景先师告诉我们,大枣肥者十枚,如果仲景先师当年见到新疆的和田大枣,嘴角怕都笑抽了,为什么?够肥了,对吧?真的是这样。

我在给患者用十枣汤的时候,心里很担心的不是甘遂、芫花和大戟能不能把她的悬饮完全打掉,担心什么?这一副药下去,她能不能受得了。我们知道,它的原方把十枚大枣熬成汤,然后把这个散剂放在里头冲服,对吧?那么这个过程这么一弄的时候,仲景先师告诉我们说,身体强的人用一钱匕,羸人用钱半,1.5克。那么这么用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我特别想问仲景先师,有强人吗?我在用的时候没有见过。好多老年人有这个肺癌,肿瘤病到这个期的时候,身体已经很衰弱,我真的不敢用3克,都是1.5克。我唯独担心的就是,大枣够不够,行不行?这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补少气、少津夜,身中不足”。仲景先师没有选择人参,没有选择甘草,没有选择黄芪和山药,唯独用一味大枣,在这里头“补少气、少津夜,身中不足”的这个味道,我觉得说的淋漓尽致。6大惊

“大惊”,这个很有意思,《伤寒论》里头说“大惊”惊到极致的这么两方,一个是救逆汤,还有一个柴胡龙牡。这两方里,其实它们的主角并不是大枣。救逆汤里主角是谁?蜀漆和龙牡,对吧?救逆汤原文是这么说的,这个人伤寒,医生以火迫劫之,最后造成一个问题,“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很多同学问我说,老师那我们今天没有看见伤寒的时候被火迫劫呀?我跟他讲这么一事儿,我说你不能这么看问题,举一个案例,我有一个外省的患者到我这来,看了两诊效果不错,后来我听朋友跟我讲,说他在别的群里聊我看病的事。我说是不是我给人看坏了?他说不是,说后来挂不上号,抱怨说调好了,最后接不上了。什么病?他到我这来了之后,我一摸脉象,挺有意思,脉象滑数而敛于内,我心里说,你这是一个误治。当然,我没说出来,因为我有个习惯,好多时候患者来了之后跟我说,我之前的大夫怎么怎么着,我说你打住,我不听,直接摸脉,咱就聊你的事就完了,别聊别人。为什么?其实我充分相信,患者在这能说别人,就能到别的医生那说我。同行之间的尊严,哪怕我们犯点错误,互相担待一点,需要维护。当然,我们说这么一个问题,维护是维护,我们不能姑息一些原则性问题。其实私下里我跟学生讲,咱们就要讲这个问题,那你用错了就是用错了,对吧?不能最后让患者买单。但我们同行之间,中医不容易,是吧?我们互相之间帮衬一点。

那他这个就是这么一个事,但这个误治其实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得了一个虚寒病,跟我讲找了一个年轻中医,用了一个什么法儿?理中。我说你这个治的对,他说我也不知道对不对,用了理中之后,用了这么两诊,发现嘴上上火,就找一个老大夫那去了。我当时就给打断了,我说你这个就错了,为什么?你别说年轻中医的事儿,我在这坐着,我给你开方有的时候都难以保证这方用的这么有分寸,用点附子这火过一点,下回咱再往回捋一捋,对吧?很正常,这个我是不觉得丢人的。那人家明明给你调的挺好,你为什么转身就走了?他说我也后悔,我说你为啥后悔?他说到老中医这,当然咱没有无意冒犯,就说这个事儿,到老大夫那,人参、鹿茸什么的反正都用了,用完之后坏了,睡不着觉,闹心心烦。

在这儿问题来了,我们在临床上其实真的见不到仲景先师当年的场景,外感之后烧针惊狂见不着了,但是我们见没见过好多患者没事就看一看养生节目,然后搞了好多人参、鹿茸、药酒、保健品。见过吧?我相信各位都见过。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虚寒证还罢了,如果有热怎么办?且不说关门留寇,造成坏治的比比皆是。就像我这个患者,烦、躁、热,一个西医给他诊断叫“精神分裂症”,这么一个诊断,然后我跟他说一句话,我说你这个从我们中医上来讲是一个坏治。那么怎么治?仲景先师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敛,加龙牡之潜阳,关键时刻用这么一味药——蜀漆,破其痰热保护阴液。当然了,实话实说,很惭愧,我的药房没有蜀漆,只有常山,蜀漆进不来,能力有限。但是患者用完之后,效果也很好,一周之后这个气血心态都平复了。

其实我们热热闹闹的讲完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遗忘一个角色,大枣。我们总说仲景先生治病的时候宽猛相济,往往有痰热敛于内的人,把痰热推出去之后,如果里头的正气不足,进来的不是正气,有可能是邪气,赶虎驱狼,你撵走一个董卓,又进来一个曹操,这时候大枣甘草这些药很平淡,但是无声无息地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仲景先师1800年前已经都替我们买完单了,咱们只是照方开药。你把这个邪气驱出去之后,其实不知道这个里头正气可能完全是虚的,哪怕一阵风进来,就有可能又变成一个中风证。为什么没中风?有大枣在这,对吧?以此类推,胸满烦惊,柴胡加龙骨可不可用?一样可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