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芍药的用法是怎么样的

接下来说芍药,出现了32次。这个芍药,邹润安先生在《本经疏证》里面这么讲——“破阴结,布阳和”。“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关于这个我们也是逐条的分析。1邪气腹痛

首先“主邪气腹痛”这句,我相信的各位老师们非常的有体会,治腹痛在整部《伤寒论》中,芍药无出其右。那么为什么?其实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本经》讲芍药为什么能干这个事儿?能散阴结。芍药在这个秋冬季的时候,它的根还在往土里扎,能散阴结。能散阴结、能扎根,那么就能布阳和,春夏开春的时候它就能长出来。所以在这儿,我就举了两个例子。首先,当归芍药散治腹痛已经是大家都人尽皆知的事,还有特别有名的方,像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都用芍药。另外,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小柴胡,我觉得很生动。为什么?小柴胡证,如果腹痛的时候,去谁?你从去哪个药就能知道仲景想干什么。他不想让它寒,去掉黄芩,加谁?加芍药。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以木之酸敛。

那么说到这儿的时候,其实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芍药到底什么味?《本经》原文讲“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对吧?苦平。搁到我们今天,认为芍药味酸。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味?我做学问,咱实话实说,做学问做的很浅,能力也是十分的有限,但是我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芍药味道还是苦的,但是酸味从哪能看见?咱们到药房,有时间的时候咱们回去看看,你一拉药斗子,在芍药那静静地站一会儿,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酸味扑面而来。吃着是苦的,闻着是酸的,其气其味不同,这是我的体会。吃着苦、闻着酸,其久煮之后重浊之力有苦泄之作用,但是其气有这个酸敛之性,气味各有不同。腹痛用这儿,就是用它这个涌泄之力去疏泄。2除血痹,破坚积

既然能疏泄,后头自然也就怎么样?能除血痹,能破坚积。举了这么个例子,“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所谓的加芍药、加大黄这么两张方,以芍药酸苦涌泄之力,去血痹坚积。实际我们在临床上,打比方,这个肿瘤病有这个血证的,包括静脉曲张等这种可见的血证,和无形的血证等等,皆可治之。3寒热

“寒热”,这儿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桂枝汤,取酸甘化阴的作用。实际上桂枝汤小方子不大,但是了不得,既有桂枝甘草之辛甘化阳,又有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更有枣姜之调和营卫在里头。那么我们同样知道,营和卫并重,二者都重要,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后世的议论,比方说叶天士先生的《温热论》就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句话咱们都熟,后头其实还说两句,“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为啥温病跟伤寒不一样?温热之邪炎上,寒邪趋下,伤寒传足而不传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伤寒论》以寒邪为重,但仲景先师第一就考虑到了治病的时候注重一个阴阳自和的道理,驱寒的同时,芍药甘草要养阴,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用的关系,淋漓尽致。4疝瘕,止痛

“疝瘕,止痛”,这儿我举了小建中这么一个例子,“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临床的时候,我主要是用小建中汤治疝气用得多,从补虚的这个角度,而且小建中里头它的芍药是加倍的,加倍其酸敛之性能缓急。5利小便

那么说芍药利小便,这条就很有意思了,《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条文本身也是《伤寒论》一个有疑难的地方。难在哪?历代有大量的医家在论证一个问题,就是利小便的时候要不要用桂枝?答案是要的。打一比方,《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我们说“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时候,五苓散一定要用桂枝。为什么?因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定要用桂枝去通膀胱之气化。那么到28条这儿就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在五苓散还要用桂枝去通气化,为什么一到了这个条文要把桂枝拿掉?

大家的想法莫衷一是。比如,明清两代的错简派认为这事就得赖王叔和,写错了,那不可能仲景先师前后用的方法不一样。我怎么看?我觉得王叔和说的没错,就要去桂,为什么?从条文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所谓“服桂枝汤”分明是一个桂枝汤证吧?“或下之”,这个在我们东北话是有这么一词——“夹生”,就这理儿。咱们好多同道是南方人,能听懂吗?我们学校那个本科的学生好多都是南方的,我一说夹生全傻了都不懂。就是这个煮米饭煮得半生不熟,我们叫夹生。攻下之后,你说它依旧是桂枝汤证,那我当然可以从汗而解,如果说彻底落到膀胱气化的这个膀胱腑,那我从膀胱而利,你是膀胱经和膀胱腑都行。结果这个一头都没占,占哪了?心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占这之后,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你无论是用桂枝从表去发散,还是用桂枝从膀胱去下利,都不行。

那还用谁?《本经》里头有这么一个用法,“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里面有“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利小便”,那么用茯苓以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在这儿你就能看见一个变化。因为我们今天是讲白芍,那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头去桂留了谁?留了芍药。芍药本身不能直接利小便,但是它在破阴的过程之中开阔了脉络,在酸敛酸甘化阴的过程中养了阴以助其利小便之气化,这手留在这所以它利小便的这个作用,在《伤寒论》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就是这个方并没有去芍药,而是去掉了桂枝。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