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干姜的用法是怎么样的
干姜,在《伤寒论》中共出现了24次。关于干姜,我觉得徐灵胎先生解释的最好,“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能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徐灵胎先生说味厚的药都能守,那肯定,因为味厚者都重浊;气厚的能散,因为气本身是无形的,气厚则能荡其邪气外出。干姜这个药了不得,气和味都厚,喝上去之后特别辣,气也热,喝上去之后一会就来了,因此它在散中能守,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徐灵胎先生用了两个字——“斡旋”,气机既在中间还不走。打一比方,就像这人绕着房前房后溜达,你说他走了,没走,在这盯着,你说他在这站着,也不是,来回走。因此,干姜能干什么?“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1胸满,咳逆,上气
小青龙汤里有干姜,这条文咱们熟的都不能再熟了,“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水气,不单用干姜。在这儿我想给大家再稍稍拓展一下,有的时候我在门诊有朋友来抄方,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甭抄了。为什么?你这个小心眼?不是。我说,你抄我的没有用,我都从《伤寒论》里抄的,你抄它来的更快。我这块没准开错了,对吧?昨晚没睡好觉,写错了就给你带偏了,你看它错不了。这个半开玩笑,也不是开玩笑。为什么?其实咱们《伤寒论》反复读,书读百遍,真的是其义自见。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仲景先师在小青龙汤里头其实用了一个大药对,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药对不光仲景先师用,后世在《外台》《千金》的时候出现过多次。我们从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中再凝练,再拆出来两个药做一个搭配,那就是干姜和五味子。五味子善敛在外之气入内,干姜则善温里之气,以使其流通,这么一个搭配。所以我在临证的时候,如果有时候这人肺寒,一咳嗽,干姜、五味子这两个就来了,再不好使,细辛、半夏进去,跟《伤寒论》学,就学这个东西。
那么,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这个是很切实的。但这儿有一点作为一个提示,临床上曾经有一个同道问我一个问题,说看你研究《伤寒论》,我问你个事儿,这个小孩咳嗽有的时候我用小青龙,用完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咳嗽缓解了,但是变成了百日咳,咳一百来天,这事你怎么看?小青龙到底能不能用?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说五味子你用多大量?他说那常规量呗。我说坏了,常规你就错了,翻翻《伤寒论》里头五味子用了多少?半升。仲景先师那个剂量的折算,据柯雪帆老师的考证,五味子半升是38克,即使是小孩折半,也不能太少。我个人的体会,五味子在9克以内的时候,有收敛之作用;12克左右,它益气的效果能比较显著;15克能明显见到益气效果;18克以上,它发散的作用就开始出现了;那么24克以上,在温补之中有发散之性。当然,我指的是常人,那姚明不行,那体格这个量就不够。因此,常人小青龙汤证有外感的时候,我都是五味子24克起。为了保险,用多大量?38克以上,这个我是严格遵照柯老师的考证的。在这儿,我们看到干姜和五味子的配合作用。2温中,止血
“温中,止血”,最有名的一张方,在少阴篇桃花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为什么叫桃花汤?咱们知道,赤石脂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儿——桃花石,方子有桃花石,有干姜,有粳米,这里头没用参,也没用术。赤石脂本身能温通小肠,能温血脉,能固涩,但仲师在用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手笔在里头,用的比较有特点。
讲到这个问题,我治过这么一个老太太,肠道的滑脱,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患者,西医当然也努力地给她治疗,但是效果欠佳。老太太肠道里头有若干息肉,每天滑脱滑得很重,往下流这个东西,如果是年轻人没事,但是老太太80多岁快奔90了,到这个岁数,这口气儿就很难,危及到生命了。怎么办?来了之后,一看虚寒象,桃花汤吧。桃花汤那个原法用起来真麻烦,这个桃花石一半全用,一半是研磨的,对吧?里头还要对一方寸匕的这个散,我就嫌麻烦没用。结果怎么着,第二周来了,老太太告诉我,不好意思,没好。得了,我看后头挂的仲景画像,“您老爷子厉害,按您老的用吧”。一用,好了!这个过程之中,那么不只是桃花石的作用,还有干姜。仲景没有用白术,没有用参,留了一味干姜,能温中。
那么同样,干姜止血的作用,《金匮》里头的胶姜汤,对吧?“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胶姜汤主之”。在这儿我们不多说。3出汗
“出汗”,对此我不多讲了。咱们都知道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里,四逆汤证有大量的吐利症状出现,伴随着有大量的漏汗和汗出。像“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389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390条)”。那这个时候,我想除了附子固表的作用,干姜在里头其实作用很大。4肠澼,下利
“肠澼,下利”,举了这么两张方子,白通汤和乌梅丸。白通汤条文极其简单,“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简单极了,这里头有附子、干姜和这个葱。当然,我用白通汤的时候,用的是葱白。乌梅丸,“又主久利”,在这儿都是一个例证。在乌梅丸中,乌梅最大剂量,我们说乌梅300枚,对吧?那么,其次大剂量的,黄连量大,16两,然后再大剂量的,干姜10两,再往后的桂枝、附子等是6两,蜀椒、当归4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