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是怎么运用黄芩的
黄芩,味苦平,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出现次数16次)
黄芩有一个别名叫腐肠。腐肠是什么?烂掉的肠子。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名?很有意思。我跟朱老师就印证过一个问题,我说我在本草书上是这么看的,我不知道你在野外是不是也这么看。本草书这么记载,有两味药是有草的状态,同时有木本植物特征的木化。哪两种呢?一种是柴胡,一种是黄芩。朱老师的回答非常肯定,这两种植物此特征尤为明显。这很不得了!为什么?我们说柴胡的生长在春三月,春天是干嘛?春三月谓之发陈,那么它能够推陈致新吧。不得了的是,地上和地下的部分长度相等,这也是植物学上的说的东西。还有一点不得了,它的根木化速度特别快,其它植物也会木化,但是只有这两种植物会迅速地木化,木化的很严重,甚至是柴胡最后有柴性。我们知道,从古代的数理上来说,木分成甲木和乙木,一个是参天大树,一个是小草,所以柴胡、黄芩兼具甲木乙木之特征,得木之全体全用。因此你看,在少阳篇的时候,哪张方能离开柴胡呢?只有一张方,就是黄芩汤。黄芩、柴胡两味药互相扶持,贯穿整个《伤寒论》的少阳处方,没有例外,有柴胡必配黄芩,行甲木、乙木之用。
那么黄芩和柴胡又有一点不同,黄芩随着生产和年份,会渐渐形成一种状态,中间是空的,剩一圈像肠子一样。所以你看,黄芩所治之热是什么热呢?中空部位之热。比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肠热,可以吧。胃热行不行呢?它也行,三泻心汤,对吧。还有胆热,胆是不是也像管道一样中空?因此,在人体之中,中空之部位的热,如胃、肠、胆等,均可以用黄芩对治。
昨天王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受益,学《本草》不能停留在纸上,学纸上你做不了上工,你要以大自然为师。这一点我非常认同,那么我们下面具体地看。1主诸热
黄芩“主诸热”,我就不多解释了。柴胡的类方、泻心类都能体现。
柴胡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泻心类: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为什么分成两类呢?很简单,有外有内,外内之热,皆能主之。中空似肠,能清少阳胆府之热,并肠胃热。2肠鸣,泻痢
“肠鸣,泻痢”,在这儿也有一个比较好玩的汤证。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误下之后,这个热跑哪去了?下到哪就往哪去了。迫了大肠之后,由于大肠与肺是相表里,出现喘而汗出,《内经》所说真实不虚。在这些年读《伤寒》以及教学、临证的过程中,我每每对《内经》有一种感情,原因是不断印证了《内经》里头每句话的真实不虚。
在这里,表未解之后,喘而汗出。伤寒病中的喘有很多,小青龙汤的喘,麻黄汤的喘,都不一样。那么我们这个喘是什么?热伤了大肠。怎么去治疗肠中之热呢?仲景先师在用黄连燥湿止痢的同时,用甘草调中,葛根起阴气解诸毒以使邪气外解,与此同时,独取黄芩以清在肠中之热。所以我们可以说,每味要药必有所归,方方定有所指,非常准确,因此才称为经方。3下血闭
“下血闭”,这个很不好意思,本人才疏学浅,认识不足,尚且没有找到《伤寒论》中直接治下血闭的条文,在这引了两张方,鳖甲煎丸“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和大黄蛰虫丸“经络营卫气伤,内有血结”,非常惭愧地从我隔壁的《金匮》教研室借来的。鳖甲煎丸也好,大黄蛰虫丸也罢,它们中间都有黄芩。为什么?仲景先师不会模棱两可,或者让某个药可有可无,那为什么都有黄芩呢?在这儿要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火之有余,从已病和未病两个角度来讲都存在,已病有可能会导致未病,未病也必然导致已病,这两者之间有的时候互为因果。那在这儿来说呢,血脉之闭塞导致气之有余而不达则以化火,相反,火气之迫灼能不能导致血之旁流,血脉伤损而化瘀呢?我把这两个条文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思考。
当然了,“下血闭”其实在《伤寒论》里头还存在一张比较经典的方,我在这补充一下——泻心汤。但为啥我没把它放在这呢?因为泻心汤的组成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大黄、黄连,有人认为是大黄、黄连加上黄芩,所以在这儿我没把它列进来。但是我个人在临床的时候是很变通的,需要用的时候就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诸血证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