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是怎么运用大黄的

大黄,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出现次数14次)

最后讲一下大黄,大黄很有意思,它的名字为什么叫大黄呢?又大又黄,真的是这样的。我们说一般高寒地方的植物出于自我保护,为了含蓄阳气,一般会长得个头比较小且紧凑。最好的大黄是哪儿的呢?我们都知道青海西宁大黄最为道地。你想想,青海这个地方海拔很高,四千米以上,但它能长得那么大,黄色正得土之正色,对吧?这么高的地方能长这么大,说明它不是那种非得要聚点热量保护自己的植物。相反,它既然聚敛不了阳气,就要反过来顺应高寒的环境,产生了通上彻下的能力。因此大黄能干什么?卢芷园先生说过一句话,“火有用而灵,正当生土;火无用而息,正当泻土”。当这个人的心火有所用,那么火能生土,对吧?是为火之正用。相反,火如果无用之后,反而能泻土。火主苦味,大黄是不是苦的?是呀,苦则能泻火。我们说大黄其形大,其性寒,正有其泻阳之用,同时又兼具苦味,这是泻火之不二人选。1主下瘀血,血闭

仲景先师有没有说一上来就是拿它通大便?《本经》也没一上来说大黄“主便秘”,而开头说“主下瘀血,血闭”。比如《伤寒论》中治血闭的两张非常经典的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这两张方里面都少不了大黄。另外,桂枝加大黄汤治“大实痛者”。

桃核承气汤的特点,“但少腹急结”,它里面有承气,有一个通腑泻热的作用,而到抵当汤的时候,这个血近乎于死血,它已经不是在外头堵得很厉害很疼痛的血,就像我们摔伤之后,刚摔的时候很疼,摔伤一段时间之后瘀住了,这时候不疼,所以它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呢,抵当汤里头原文是这么讲的,“少腹当硬满”,硬满是疼吗?不是,它这个血已经变成了血痂,没有知觉了。这时候桃核这些药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怎么办?仲师用了两味药,虻虫水蛭,一物擅飞,一物擅潜,专门收敛吸食在上在下之血瘀,以畅谁之用呢?大黄之用大黄跟在后头如果没有大黄,桃核承气和抵当汤就没有泻土之用,则瘀血无所从去,没有地方走了。

就像我的师父沈谦益先生讲过一句话,姜子牙有三宝,有打神鞭,有封神榜,还有杏黄旗。他的打神鞭用的最少,相反用的最多的是封神榜。你把邪气打掉之后没问题,是不是要给邪气一个去路?这个很重要。你光打了他却不给封神,后续麻烦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大黄在治疗瘀血之中不可或缺,临证我每每治瘀血之证,常以大黄相为佐用,取仲师之法。叶天士有一个补充,“大黄入心,味苦下泄,故下瘀血”,在这儿不多说了。2寒 热

“寒热”这一点非常明确,打一比方,调胃承气汤证有“蒸蒸之热”,它不等同于大小承气,我在平时讲课的时候给大家说的很清楚,三承气各有不同。调胃承气治胃中之郁滞,所以它能见蒸蒸之热,如蒸笼一样;小承气汤,小肠非常长,七到九米,形又很细,最怕气滞不怕热,所以小承气汤里头去甘草之调中,去芒硝之泻热,独留厚朴枳实,以行气导滞;唯独到大承气的时候,痞满燥实,皆能主之,主大肠之实。调胃承气汤的病位居上,所以热证尤明显,印证了“火曰炎上”。补充一下,在三承气汤之中,大黄的量都是一样的——四两。

有这么一个条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有好多种,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三泻心,皆有不同。这里面连必备,但是大黄有何不同呢?你看三泻心的时候,把谁拿掉了?大黄。我们说痞证,什么是痞证?紧反入里是为痞。紧为寒,里为阴,正常人的气机在上为阴,在下为阳,水火既济为泰卦之象,天地交泰,天在下、地在上。相反,痞是紧反入里,寒气在下,是地在下、天在上这种状态,天地分离。那么怎么办呢?三泻心汤可转成泰。大黄黄连泻心汤跟它们有所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有一个什么病机?“其脉关上浮”什么叫关上浮?打个比方,精神神志类疾病算是内热,所以在临床上我经常拿它治疗急性的精神狂躁症,效果非常好。包括治疗一些阳明发热的体征,或者类似于我们南方说的比较多的温病。3破癥瘕积聚

破癥瘕积聚,大黄蛰虫丸“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牡丹汤“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这个我就不过多的解释了,它跟我之前讲的“下瘀血,血闭”的概念其实如出一辙。

那么我在后头引了《灵枢·水胀》篇的一句话,“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在这儿不多说了。4留饮宿实

“留饮宿实”,这个有点意思。第一个方是大陷胸汤,治“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啥叫留饮呢?食物吃了之后不能排泄,对吧?最后在里头形成了很多恶臭宿便。而且它的颜色有时候是青色,有时候红赤黏腻,不同于一般的大便状态。用陷胸汤也好,用承气类也罢,大黄能够去留饮宿实,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取这么一个作用。

在这儿我还有一个补充,就是茵陈蒿汤,治“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将息有“黄从小便去也”。为什么拿它说事儿呢?茵陈蒿汤里三个药,栀子、茵陈蒿和大黄,茵陈也是因陈而生,能够推陈,不同于柴胡,虽然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一个细节没有,非常有意思,大黄用进来之后,有没有说大便?黄从大便奔泻而出?没有。邪气从哪儿解呢?茵陈蒿汤的邪气居然从小便而解,这个可不简单,给我们很多思考。而且是怎么个解法?“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那么又引伸的一个问题,是否大黄一定要跟大便有关呢?非也。再打个比方,我们看大柴胡汤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大柴胡汤里没有说过大柴胡证有便秘,但是我们后世林亿补注说,没有大黄恐怕它不能称之为大柴胡。我们也认为大柴胡汤是有大黄的。那么这里头有什么症状?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心下痞硬,下利不止。同样有这种下利之证。“黄从小便去”,所以我们说大黄能辅助,有去饮之效。5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就是以行土,咱们这儿可以说的很清楚,三承气类,皆是这样。

调胃承气汤:胃气不和,谵语者(29)

小承气汤:胃中燥,大便必鞕(279)

大承气汤:若有燥屎者(238)

评:行土用

6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这里举出麻子仁丸“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说到这儿就有一个好玩的事,我们临床上有的时候甚至把麻仁丸当成通便药使用,对不对?其实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说在《伤寒论》中阳明之证有三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正阳阳明是胃家实,太阳阳明是什么呢?脾约。少阳阳明的原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脾约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在经过了发汗之后,发得太多了,最后导致了一个问题,脾是给胃行津液的,最后津液没了。打一个比方,人体跟国家一样,有一天可能发生了战争,国防部长跟财政部长要钱,财政部长能不能说不给?要多少给多少,对吧?给多了之后,最后可能农业部部长说我们今年要干点什么事儿,财政部长苦笑了一下,不好意思,你找国防部要去吧,钱都在它那儿。这和脾约是一个道理。

发汗太过,津液耗散太过,导致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大便下不来了,由于不是阳明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称之为腑实证。要行脾之津液,对吧?所以这里头有麻仁滋脾,有杏仁以宣通肺气。肺和脾它俩之间有点联系,为什么?它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寝室,开个玩笑,它们都属太阴,你借气血借什么也好,得跟熟悉的人借吧,你没钱,到马路上转悠跟人借钱,借不出来,不是跟亲戚就是跟朋友借。那么脾有难,这时候调水,跟谁借调呢?跟肺调。巧了,肺还正好现在是水利部部长,专门管津液之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它专管这个,故此能帮脾。与此同时,在这里头依然有一些药不可或缺,那就是我们说的小承气汤的组方,在其中取大黄的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才能安和五脏。你不把燥结通下去,仅解决一时之问题,那么五脏不得安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