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与阴血的关系


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大部分人关心的还是有形的这一部分,只是少数想超越的人,才会关注无形的生命状态。所以接下来的课程,我们将重点讲解大众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生死之间”的问题。

​我们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阳气不断衰败,直到消失这么一个过程。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和“阴血”的关系,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内经》云:“气者阳所生也”。又云:“阳化气,阴成形”。在“气血”这对阴阳关系中,因为“气”起主导、创造、引领变化的作用,所以“气”属阳,故称为“阳气”。而“阴血”是阳气下降沉淀而成,

所以我们这个血肉身躯属“阴”。大家一定要记住:“阴阳”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对立的两样东西。我们这个血肉身躯是由我们的阳气变浊之后,由无形的这个能量,变成了有形的物质,所以“阳化气,阴成形”的意思是:清明的部分上升为气,污浊的部分下降成形,形成形体。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再用“冰和水”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条河,当天气正常的时候,河里都是“水”,水就很有作用,因为它可以流动,行灌溉之功。慢慢进入冬天的时候,一部分水就结成了“冰”“冰”越多,水流则越缓慢,等进入严冬,水就完全变成了“冰”,那么河流就停止了流动,河流好比是我们的人体,“阳气”相当于“水”,血肉身躯就相当于“冰块”。

那么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冰和水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状态,它们可以是全水,也可以是全冰,还可以同时存在。全水的时候就相当于是纯阳,成仙了,全冰的时候也即是尸体,就是死亡。

其次,它们在不同的因缘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天气热的时候,冰又化成水,天寒的时候,水又结成冰,所以阳气和阴血也是互相转化的。再次,它们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功能是不同的,比如说水变成了冰就不能行灌溉之功了,冰化成了水的时候又起作用了。通过“水和冰”的例子,大家可以知道,其实“冰”,就是水结成的块。由此可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阳气变污浊后下降而成,跟水受寒后变成冰是一个道理。

阳气变浊,就会下降,下降之后变成“血”,血再一步步形成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知:我们人从   出生、成长,到衰老,到疾病,直到死亡,就是由阳入阴的过程。那么反过来:从疾病到健康,从将死到活命,从衰老到年轻,甚至回到童子身,就是一个不断由阴入阳的过程。

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扁鹊心书》的作者窦材大声疾呼:“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真是千古卓见,可惜大众不识窦材,倒是大把庸医流传于世,误尽天下苍生,可惜可叹。甚至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可见说这话的医者完全不懂阴阳,更加不懂生命的变化规律。

这么明显的错误,却很多人追捧。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这节的重点: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旺盛,人则健康、年轻;阳气衰败,人则衰老、疾病;阳气尽,则人亡。万不要相信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颠倒胡话,包括我们这个血肉身躯一样是阳气变现的。这是完全符合我们《易经》的道理的:我们来自于虚空,最终归于虚空,无中生有,有化为无。

我们先讲解来源,之后再讲解如何存世,先认识整体、大方向和规律,之后再了解局部、细节以及方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