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发病”的7个医案

1、上午目赤

米姓学生1976年6月求治,自述发病半年多,每日清晨开始,两目红赤,视物模糊,中午后,眼睛红赤全退,视物清晰,每日如此,不稍变化。经眼科检查为慢性结膜炎,用药无效,延请中医治疗,亦未有验。

诊脉略沉,舌淡苔白,无他症状可据,自诉以前每服一种药时,均出现胃纳不佳,心下胀满,头晕目眩。查阅以前服过之药,多是龙胆泻肝、荆防、桑菊、冬地、玄参之类。

因思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病发于此时,非阳盛,即阳虚。根据现在脉象及过去用药情况,乃阳虚之象,遂投以真武汤加细辛以辛温回阳,2剂后,上午目赤出乎意料霍然痊愈,随访4年未发。(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2、上午头痛

1964年遇一10岁男孩,2年多来,每日上午头痛,开始时作时止,渐至持续而痛,某医院诊为“神经性头痛”,用过二丑、大黄及补中、六味等方剂,未愈。

初诊脉象稍沉,舌淡苔润,虽然头痛,但不剧烈,只是隐隐作痛,过午则痛全止。分析证候舌脉,显皆阳虚,遂予附子理中丸6粒,每日1粒,并嘱忌食生冷,服2粒后,头痛倏然而止,余药以2日1粒分服,完全治愈。(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言昼日为阳,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人亦应之。故以上两例均在上午发病,非阳盛即阳虚。两案之患者,均舌淡、脉沉、苔白等,均系阳虚现象。故一用真武汤加细辛目赤愈,一用理中丸而头痛止。可见辨证正确,用药中的,可起立竿见影的效果。

3、上午热重

1962年5月,一3岁男孩10余日来,连续高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经西医治疗,抽搐稍止,但高热不退,诊脉急数,舌红苔黄,热象虽重,神识尚清。细察病情,上午则躁扰不宁,过午却安静,上午体温40℃,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颈项仍不柔和,诊为阳盛热极。

以大剂白虎汤合羚羊钩藤汤,日夜连服,诸症明显减轻,续服6剂,热退身安。(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此症高热在上午,至下午热度下降。但从其症状有烦躁,汗出身热,口渴饮冷,属阳明经热,均为阳盛之象,故用白虎汤加羚羊钩藤汤而愈。

4、胎动不安,午后增剧

1973年10月,一霍姓妇女,妊娠4月,胎动不安,曾多次服保胎诸方剂总不见效,诊脉沉紧,舌淡苔白,面㿠无华,胃纳甚差,每到午后即腹部饱闷胀满,难于忍受,胎动也随之增剧,虽少食或不食,亦不减轻。

根据脉证分析,午后系阳气渐衰,运化迟滞,胎元不得温养,致胎动不安,处方以附子理中加当归、川芎等,2剂后,下午胀缓,胎亦稍安,阳衰未复,仍稍有发作,遂继服10剂,下午满痛全消,元阳既振,胎气遂稳,至期安全而产。(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指出午后是阳气渐衰,渐趋于阴。胎动不安,午后增剧,结合孕妇之舌淡苔白,面㿠无华,胃纳甚差,其为阳虚也明矣。

5、夜间崩漏

一樊姓妇女,连续3年经来淋漓不断,10多日始止,1971年10月25日突然大量出血,经用西药止血、输液、中药归脾、补中等方投之,27日夜间急诊,脉大弦急,舌红少苔,夜间大量出血,胃胀呕恶,自觉两足冰冷,分析症脉为阴盛阳衰;病既属寒,夜间又值阴时,两阴肆虐,阳气孤微,故崩漏大作。

遂以附子理中汤加归、芍、龙、牡以收敛回阳。服药后约20分钟,流血即止,头晕亦减,连服15剂后,数年来之崩漏痊愈,10年后随访,病未复发。(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妇女崩漏为常见病症,但甚于夜间者少见。该妇脉大弦急,舌红少苔,似属阴虚火旺,但其两足冰冷,又在夜间加甚,故诊为阴盛阳衰,其所以脉大弦急(属芤脉)舌红者为失血多而伤阴,为标症,其本实为阳虚。

6、夜间发热

一男青年赵某,患病1年,体倦神疲,日见瘦削,每到夜晚即骨蒸潮热,睡则汗出,尤其手足心热甚,竟至不能安睡,常以凉水沾濡以图清快,口燥咽干,头晕目眩,气短心悸,渴不欲饮,饥不能食,以致辍学。医院诊为神经衰弱,治而未效。

诊脉细数,舌红苔薄,分析是证,夜间热甚为阴液亏耗,虚热内生,以四物汤加玄参、麦冬、牡丹皮、地骨皮,连服4剂,热不退,汗不减,细思此证,阴虚发热,何以滋润无效?

恐未顾及中土运化,改服香砂六君子汤,发热反更增,因忆前人治阴虚之法,常须脾肾两顾,改用张锡纯之资生汤①,重用玄参、生地黄,以治阴虚劳热,白术、山药、鸡内金以调理脾胃,既可扶持脾胃之虚,又可奏壮水制火之功,将息月余,痊愈复学。(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资生汤

注释

见《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论》治阴虚劳热方。

由生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生鸡内金6g,牛蒡子10g。热甚者加生地黄15~18g。

7、子夜失眠

田某系中年男子,1979年3月间失眠20余日,经用西药镇静安眠,中药健脾养心等法治疗未效,诊脉两关弦劲,舌淡苔薄。

发病特点:白天心胸不舒,烦满呕逆,每到夜间子时(夜间1~2时)以后,突然心下逆气上冲,翻搅难忍,不能安睡,必须起立活动行走,至4时左右,逐渐缓和,日日如此,不稍变异。动则病缓,静则病甚。

谛思良久,两关脉盛,乃肝胃之病;动则病缓,静则病甚,乃气血流通行滞有异之故。

夜间子丑之时,阴极阳生,子丑为肝胆主气之时,从脉象症状时间合参,投以温胆汤合旋覆代赭石汤,更加赭石、白芍以平镇敛降,少加附子以促经气流通,服1剂后,夜间发病,稍能忍耐,又服3剂,心下冲逆停止,能一夜安睡而愈。(王与贤 内蒙古土默特右赣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1年之中,气候变迁影响于人明显易识,而1日之变化,颇多忽视。中医学早有明训,人多习而不察。本文所举7例,皆与昼夜阴阳变化有关,亦即现代所论生物钟的变化规律有关。

以上7例发病都在每天一定的时间内发病或加重,用一般的辨证论治,实难以见效,必须从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中去寻找病机之所在,方能取得良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