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的六经辨证经验

自《内经》起,中医学对于痹证就有丰富的认识:《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了痹证的病因及定义;除此之外,《内经》中尚有行痹、着痹、痛痹、五体痹等复合痹名,涵盖了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引起的疼痛或麻痹等症。

凡出现关节及肌肤疼痛,均可称为痹证,既包括中医所称的风湿、历节、热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等,亦包括西医所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痹证的论述和证治颇多这些论述,不仅包括痹证的成因和治疗大法,更为重要的是六经辨病位和辨方证。

在长期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认为六经辨证并非指经络而言,乃是与八纲辨证有着密切关系的辨证方法,六经具定型而八纲更抽象,六经辨病位而八纲辨病性。如太阳病与少阴病分别为表阳证和表阴证,阳明病与太阴病分别为里阳证和里阴证,少阳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厥阴病则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在具体分析痹证时,《伤寒论》第1条、第35条、第387条;《金匮要略.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20条、第2l条等,多指痹证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伤寒论》第174条、第316条;《金匮要略.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多指痹证在表的阴证,即少阴病。除此之外,尚有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少阳合病等不同类型,结合临床则以痹证在表之少阴病为多,次则为痹证在表之太阳病,其他如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及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等则属少见。

临证,以六经辨病位之后,即辨方证。六经辨证是基础,方证辨证是核心,临床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方证辨证是否正确。将治疗痹证常用方证总结为六大方证,包括葛根加术汤方证(主症为项背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腰酸身重;苔白,脉弦滑)、麻杏薏甘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痛,发热午后明显,身重,或四肢关节肿,口中和或黏;舌苔白腻,脉沉弦滑)、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主症为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膝关节肿,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苔白,脉弦)、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主症为腰、膝、肘关节痛,头项强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恶风,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脉弦)、桂枝加黄芪汤方证(主症为长期关节疼痛,汗出恶风明显,四肢关节冷,或身热,或肢体麻木不仁;苔薄白,脉缓)、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主症为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弦细)。

如常呈表虚寒证之慢性关节痛,多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葛根加苓术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治疗;而对于呈表实热证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痛,多用葛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治疗。

临床举例:

张某,男,50岁,颈部僵硬疼痛,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心悸,胃脘隐痛,汗出恶风,怕冷,夏天仍手脚有凉感;舌苔白,脉弦。辨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予桂枝20g、茯苓30g、白术20g、制附片10g,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7服后患者颈部僵硬疼痛减轻,腰部、双膝关节冷痛减轻,心悸消失,继续服14服后诸症消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