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法方药的传承特色
中医建立了自身的理法方药,但可惜的是,自古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个既是缺点也是优势的特点,就是公开传承的东西都是掐头去尾,而中医正好相反,有头有尾,却没有中间,理、法、方、药,理是公开地讲,纯理论思辨的东西;药的部分也一样是公开讲的。然而理法方药是一理而贯之,必须分层次、分步骤,现在只谈到了理和药,看到的《黄帝内经》等历史大部头书,大部分谈的是道理、医理;再就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历朝历代或传承或收集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本草学也是公开的。那么这里就有了问题:理法方药只谈了理和药,法在哪里?方又如何?
当然,有人说古籍中方是含着药的。历朝历代记载了很多经方、时方、经验方等等,据统计现在可见到1949年之前写在书上的方子有几千万张之多,但这只是把过去的一些方子收集记载下来、流传下来,也可以说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死方子,因为其内核没有记载下来。当然,不管怎么说,方子还是见到了。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难经》,到后代《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直到当今的的中医书籍,都没有系统公开地论法。像《伤寒杂病论》虽然谈到了法,但是藏在条文里面的;《千金方》也是一样的,而且比《伤寒论》更不容易看出来,必须从整个原书的体例、编排方式等,才能汇总其一部分痕迹。
中药方,为什么叫方?现在很多人讲,方代表了方位、方向,但是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方子明明白白展示的是什么!按照我们的传承,方,坤也,坤字本身就涵载了方位的概念,怎么利用方位来解决问题,同时坤字还有承载、演化、变化等等意思在其中。既然有坤就有乾,乾坤一体!乾,无形无象,乾之理、乾之用以坤来呈现。所以坤土本身就包含着天理在里面,这样才形成乾坤一体,中药方必须含着乾这个法度在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方中含圆”,写下来是方,写这个方子的那种思辨过程就是圆。如果不理解方子的思辨过程,只是抄了一个古人的方,那就是一个没有圆的死方,没有圆就不能通,没有通就谈不上变,更谈不上化。方中含圆就是要我们在开每一张方子,学每一张方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中的圆是什么,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方中隐含着的圆,那才是真正的方圆合一,乾坤一体。当然,说到方圆,还有天方地圆与天圆地方的不同。也就是时空转换中的全象展示与线性投射的不同。
过去古人讲“得诀回来好看书”,这个“诀”谈的就是“法”,知道了组方之法,法是从医理来。《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词——“从容”,对它忽略了很多年之后,我忽然明白了其真正的含义。内经中,像《四气调神大论》等多篇都谈到这个词,从,意思很明白,依从之意;容,查《尔雅》、《说文》:一个是“容者,纹也”,“纹者,迹也”;再一个“容者,范也”。所以,容就是纹、迹,天纹地纹,天地运行之迹;容也就是范,规范,法。从容就是要遵从天地运行的法则,这就是理法方药之法的意义。过去做陶罐等艺术品,用模具,模具就是范,在范之下做出来陶罐的花纹、纹理就是容,容表达的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数理逻辑关系,比范的含义更为精细,所以法在这里就直接体现出来了。
从容,遵从的是天地运行的法则,那么这个法则在哪里?《黄帝内经》谈到很多,但都偏于法中的理,很少出现法中的法(具体的规则没有谈,只是谈到了形成这种规则背后的道理)。这就告诉我们,看书的时候要去凝炼道理之下的法,容和范到底是什么。既然容是范,那就是不移的,不能够轻易的改变。很多人说中医没有标准,一个病人,十个中医开出十种处方,这里的关键是这十张方子是不是遵从同一个范?如果是,那就是一张方,当然,很可能不是。方从法来,方由药成,不能一味地看药而定方。
学界这几十年一直有一个说法:“药自方出,方由证定”。这是对的,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某些人已经生病,但是其症状还不太明显,证候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证候、方药都是从范规划出来的,只要符合这个规范,则都是传统古中医理法的体现。医院里写医案,都要求前面有四诊,后面要去分析判别属什么证,给出治则。现在很多人都把治则看成是理法方药的法,用滋肾阴、补肝血这样一些词,而实际上治则还是在理的范围,它不是法。在这里想提醒诸位,临证或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个法的学习,法的临证表现。
通过方药,我们把医理变成了临床。现在的问题是,经过久远的传承,针和药的理法虽然整体上还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在原理上已和过去不完全一样,很多时候是割裂的。就像孙真人所谈到的针灸方药的关系:只知方药而不知针灸,或只针不灸,只灸不针,都是偏颇的,因为在针药理法上都是完全统一的,思辨没有区别,理法之后用针灸还是用方药只是完成的手段不一样而已。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的医道、医术里有一个座次,第一为导引按摩,第二针灸,第三才是方药。导引按摩为医术之最高,方药相对较低。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所谓的最高是以什么定下来的,代表的就是水平的高低吗?就像琴棋书画分成四学,画,看得见,所以表现出来的就相对多一些,二维空间;书法,黑白轨迹,线条,相对可以说是一维空间;棋,黑白子,只是一个点的表现;古琴,连个点都没有,是不同节律的叠加表现出的一种意境。从这里看出所谓的高,就是不需要很多手法方式也可以完全把它表现出来,并不一定代表真正水平的高低。
古人说的服气、导引、按摩,大部分属于现在的保健养生范围,孙真人在《千金》也谈到人有病,第一类人可以不药而愈,像一些小的伤风感冒等等;第二类人有自愈能力,但是会很辛苦,时间也会长一些,而且有往深处转归的迹象,这就需要医药介入(截断往深处发展,让过程舒服一些);第三类已经明显的往深处走了,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重病大病,医药、针灸的手段在这里作用的表现不明显;第四种是针药无效,精气大亏,不足以应针应药,在普通的医疗范围内可以说是无药可救,古人慈悲,对第四类人就开通了一条路,用导引、按摩、服气,培补元气真气,慢慢的若有机会应针应药,再进一步治疗。当然这只是一种求(祈求)的方法,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好。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大部分还没有到不应针药的地步,但是一些重证虚损的情况已经接近其边缘,用针用药虽有效,但效果甚微,而且长期缠绵不愈,已经接近于第四种人。这时候就可以借鉴孙真人所谈,教会其导引、服气、按摩,想办法恢复自体的生气,增加临床针药治疗效果,也可以说是对病人的一种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