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无门,唯人自招

人之病,大致可分为三大块。首先是身体气脉关窍之病,这是由于身体内部的气脉不畅、关窍闭塞所导致的。其次是心理之病,这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所导致的。最后是灵性之病,也称为性命病,这是由于人的灵魂和生命能量受到干扰或损伤所导致的。

这些病症的表现也有几个转归和来路。其中之一是因为身体气脉关窍的不畅通,长期积累的阴寒和忧伤情绪会逐渐影响到心理状态。就像抑郁症的人一样,由于长期的情绪低落和焦虑,导致心理状态的不稳定。

另一个原因是个人欲望过强,而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当欲望过强时,容易将能量过度消耗,导致灵性失去支撑。这时,外部的客灵容易占据这些空间,从而引发灵性之病。这种病症的最大表现就是情绪失控,无法自控地出现暴怒、暴喜等情绪波动。

与心理病不同,心理病往往是片面的思考方式导致的。例如,有些人总是担心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无法摆脱这种焦虑情绪。而灵性病则更注重人的灵魂和生命能量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对于这些病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意身体健康,保持气脉畅通和关窍通畅。其次,要调节心理状态,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最后,要保持灵魂和生命能量的平衡和稳定,避免受到干扰或损伤。

气脉关窍、心理和灵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道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生理功能,还包括心理和灵性的平衡。气脉关窍作为身体的基础,对心理和灵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气脉关窍出现问题时,会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到灵性的正常发挥。

灵性是人体内在的精神力量,它与生俱来,但受到外物的干扰和执着的影响,容易产生问题。当人们过于执着于外物,追求物质利益和欲望满足时,就会导致灵性能量空虚,使性命分离。性不能守命,命不能含性,进一步加剧了心理的不平衡,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狂躁等。

这些心理问题在气脉关窍上也会有所反应。有些人在心理问题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导致气脉关窍的堵塞和障碍;而有些人则很快在气脉关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身体的不适和疾病。因此,身心灵三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道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灵性、心理和身体三个方面。道法是解决灵性病的关键,通过修行和教化来提高灵性的能量和境界;心理问题则需要通过教育和心理辅导来帮助人们摆脱执着和焦虑,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平衡;而身体的问题则需要通过道门的医术针药来调理气脉关窍,消除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正如古人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病痛和灾难并非无缘无故地降临到人们身上,而是人们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所招致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以避免病痛的产生和加剧。

“唯人自招”这个词语,其含义是指人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不良的。当我们谈论“二者机、三者现”时,我们指的是易学中的玄机,这种玄机是你自己选择将其展现出来的。因此,古人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调整阴阳五行,使其达到和谐的状态。因为阴阳五行是太极学最核心最基本的理法公式。通过调整阴阳五行,可以使后天的太极达到和谐,从而使身体的百脉关窍安和健康。这就是从身体入手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机”字,要走天机、地机,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十”字。而“人机”则是指通过修炼五德来达到与天地相合的状态。五德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刘力红老师一直在推广性理扶阳的方法,将王凤仪、王善人说病的方法公开化并进行推广,这是非常好的。这些方法在五二年之前是必备的。对于灵性病,高功道法可以即时干预,短时间内安抚,但要防止复发必须修五德,这是复功的方法,叫做复德之法,它可以稳定灵性。

当然,有些朋友可能觉得这些还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更深入地探究,进入到灵学的领域,也就是所谓的性命之学。在这个领域,他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无极的内涵。古人曾说:“穷无极之理以全性命”,这句话揭示了无极在灵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无极的概念并不容易解释,因为它的立极点并不是固定的。无极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处为极,处处不为极,这使得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

当人们深入探究无极的底细时,他们会发现一种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佛果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十地菩萨以上的果位,其明显的表现就是处处都是极、都是圆心,处处又都不是圆心。在这个境界中,有圆心而无圆周,因此可以涵盖一切,进入一切。这种境界是灵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然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它需要人们不断地修行、不断地探究、不断地领悟。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人们才能逐渐接近这个境界,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探究灵学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以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