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传统中医、现代中医对“病”的定义

一说到医疗,说医疗条件和医疗代价,首先是要谈到一个“病”,这个“病”是什么概念?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不管是古中医、传统中医,还是现代中医,对于这个“病”都应该有各自的定义,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医生来讲,每天面对的是病人,对这个“病”字必须有一个界定。发烧、疼痛叫病吗?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叫症状,和病没有直接关系,那什么是病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思考?我们都是业界中医师,天天都在治病,那么,什么是病?也就是我们治的是什么?面对的是什么?有人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不正常的病人,不好意思,病人也是在人群里有病的人,也绕不开这个“病”字。所以,对于“病”,必须要有一个自我的界定。

在这也说一下“古中医”这个名词的概念,个人认为古中医是以成无己为代表的《注解伤寒论》之前的主要中医学术流传的学术派别,现在我们能看到上千种的《伤寒论》注解,但是第一部是成无己注解的。从后汉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一开始秘而不传,到了唐宋年间,广布于天下,但是一直没有注解出现,一直延续到成无己,出现了第一部注解。为什么需要去注解?原因是一些学术法脉传承断了,社会业界没有多少人能够只读原文就接受传统的法脉,所以就需要注解,要把别人看不出的法脉体系把它剖析出来、宣示出来。但是成无己之后,《伤寒论》的注解不下几百种,为什么注解越来越多?至少是后人觉得每一个注解都有一些东西没有剖析出来,不容易看出来,所以还要进一步解释。以至于现在的结果,是注解上再加注解,反复注解。那现在的问题是,注解的结果还是张仲景的原意吗?是张仲景古中医法脉的体系吗?这个恐怕很难回答。因为每代的注解都带有时代的痕迹,以及这个注家学识的积淀。所以刚才提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前,主要的传承叫古中医学。

从成无己注《伤寒论》开始,一直到《温病条辨》的成书,这段时间应该是以传统中医学为命名。以唐容川、张锡纯的中西汇通为标志,应该是现代中医学的开始,延续至今。当然,现在和唐容川、张锡纯的时候还有不一样的地方,最大不同是现在叫“中西医结合”,过去叫“中西汇通”。前一段时间和一些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个人观点是中西汇通应当以中医为本,西医为标,所有知识向传统中医学靠拢,但是中西医结合不是,它是以西医为本,想办法用西医的知识解释中医,无论是名词概念还是方法,都有根本不同。所以在现代医学中,前期应该是衷中参西派,以中医为主,后期就是现在的中西结合派。个人认为从中医发展史来讲,应该可以粗略地分成这三大块。

为什么分成三大块?因为对病的理解都有不同的界定和说法。比方说,成无己之后到《温病条辨》成书这段时间的传统中医派,如何认识病?阴阳不调和则为病,这是传统中医的认识。所以,传统中医需要做的最根本的就是调和阴阳。而古中医又怎么认识和界定病呢?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汉唐的医学资料留下来得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散逸流失了,现在有限的几部书往往还都不是善本,好多都是被改动的。据我们师门的说法,在古中医里面,什么叫病?病者,灾祸也。人生在世有各种大灾小祸,病是其中之一,当然,病之极则为死,那就是大的灾祸,它属于灾祸论。如果把病定义为灾祸的时候,这就有意思了,我们治病是在干什么?消灾解祸。对吧?我们就在做这些事情。这些和我们过去受的教育不一样,好像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去界定,道门的灾祸和儒门的灾祸好多地方定义不完全一样,道家说的灾祸和道教说的灾祸也截然不同。但在古中医里面,既有道家的思想,也有道教的思想,完全是包罗在内的,所以我们认为,在古中医里面这种病的灾祸说,应该道家和道教的思想都是包含在内。

那有的朋友就问了,这个道家和道教怎么区别?不谈大的,我们只谈和中医相关的,我个人认为道家主要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学术体系、学术方法,传承了各种各样的法式下来,道教和道家,教和学术的区别,最关键一点,道家不谈神明,什么神呀、鬼呀,不谈,道教更多谈的是神明和幽冥说,也就是幽明说。《内经》以及过去的古书,都谈到了幽明说,只是没有展开,所以古中医的幽明说是道教的说法。什么叫幽明?天之上、地之下,考虑的就是幽明,中间是人,人道的时候不考虑幽明,如此而已。所以,如果古中医不谈幽明的时候,它应该是欠缺的,但如果只谈幽明,又很容易流入所谓迷信的泥潭里。古中医的主导不是幽明,不是生了病去祈求什么。那有朋友说了,过去的祝由科,难道不是祈求吗?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里面,谈到了幽明,但没有局限于幽明。我们回去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移精变气”就是现在所谓的祝由科根本的东西。但“移精变气”这四个字,作何解释?再者说,“移精变气”,用什么移?又怎么变?移的是什么精?变的什么气?这个一展开,就发现离不开幽明,但还不纯粹是幽明。在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词,也能看见这些问题,中国古人用词造句里面有两个字往往连在一起用,就是“精神”, “精”和“神”既能连在一起,又能分开。所谓移精变气,无神怎么移精?“移精变气”四个字把“神”字隐藏了,并不是没有。精是精气,当然,古人用字用的很精到,“精”和“气”怎么区分用的很精到,现在用叠加字就叫“精气”。

如果从古中医、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来说,个人认为,它们的区别,一个是对“病”字的理解、界定不同,再一个是所操作的范围不同。古中医操作的范围主要在“精”字上,上可通神明,下可通幽冥,也就是过去说的明通与灵通。到传统中医的时候,祝由科、禁法的东西,好像就和中医分开了,在社会上变成了两个职业,而不是一体的,在此之前则是一体的,过去的陶弘景、葛洪、孙真人等都是精神一体。到了传统中医就不一样了,是以阴阳不协调来命名病的,这时候操作的范围是调气,所以以“气”为对象,已经远离了精和神,这是和古中医根本的不同。到了现代中医,尤其是到现在中西医结合的时候,大部分“气”也没有了,有的是什么?哪儿是不是有包块?哪儿是不是多了个东西?在“形”字上。

当然了,我刚才和大家汇报的这些,仅代表我个人思考的思路,大家回去可以顺着我这个想法自己去做一个梳理,看看自己认同哪个“病”的概念,我个人认为是这样,认同三个不同的“病”的概念,就有不同操作领域,而在不同操作领域下,就会衍生不同的操作方法。现在大家谈复兴中医,有一个问题,复兴的是哪一个中医?古中医?传统中医?还是现代中医?不清楚。如果没有界定的话,往往不可能使出一个合力,就很容易造成中医业界力量的分散,更多的是导致了业界的内斗。名词概念它是有歧义的,必然出现内斗,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