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生气、元气,三气作何理解?
元气必须要从有无相生开始说,在《列子》里头谈到一个事,所谓的五太创世说,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太都在无极之内,一直到所谓的太极生成进入到后天。有人说从生物来讲,遗传没法把握。可以把握,《上古天真论》已经告诉你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是元气啊,这个做到不难,关键要知道阴阳是什么,数术是什么。
这里有一个问题,所谓的特异功能人士,古今中外都有,对吧?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洋人有特异功能的看不见中国人的经络,但是只要是中国特异功能者都能看见,很有意思。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经络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从古至今外国已经成就的大德们从来不谈经络,从来没有描绘?其实老子《道德经》谈过这事,它没谈经络,谈到的是黑白、雌雄这种概念。所谓的经络不是本体出现,本体不存在,但是有虚空性,虚空的联系和思辨性才出现所谓的经络循行。西方的高能人士有很多,但很少人能描绘经络的循行状态,所以从某种层面讲,经络不是一个实体。今天给大家说一下我的理解,在道门里面首重坤卦,也就是所谓的《归藏易》,归藏是什么?虚,坤卦代表的就是虚和空。想知道经络是什么,首先要知道穴位是什么。所谓的穴位,就是人体组织间虚空之处。这些虚空之处作一个特性上的归纳,也就形成所谓的经络。但是关键一点,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就知道了现在中医教科书《经络学》那只是《黄帝内经》所谈的经络的一部分,而不是古经络说的全部。谈坤、谈虚、谈空,《道德经》讲的什么呢?虚空妙有、无中生有,因为无,所以可以生妙有。可以观察一下,所有的经脉穴位都是组织间隙,都是虚空之处,肌肉、筋腱、骨缝不同组织的间隙中,都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谓的经络穴位所在之处。所以在这种理念下,我们可以把经络腧穴体系做一个重新的梳理,这梳理并不是说没有意义的,梳理的结果产生妙有。你找到虚空,就可以产生妙有。
《周易》有一句话叫,“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隐五而用五十,挂一而用四十九”,这是《周易》的卜筮之法,现在的问题是,天之数地之数合而为五十有五,隐五而用五十,隐的五隐在哪?为什么不用?五十之后为什么挂一而用四十九?只是四十九吗?不是,这后面还有一项,四十九挂一而用四十八,二十四正反加起来正好四十八。我们可以看一下,四维、八干、十二支,是二十四山,再分雌雄,就是四十八。这就是“和于术数”。
在《千金方》里面有几篇文章非常经典,现在好多人都能背下来《大医精诚》,和西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搁在一起比,《大医精诚》气势要磅礴得多。可惜的是,现在是西学为盛,中学为末,《大医精诚》没有被重视。《千金方》里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大医精诚》说的是态度,你怎么这个完成这个态度?需要学习《大医习业》的那些科目。大家知道前几年刘力红博士推广性理扶阳,也就是王凤仪王善人这种谈话治病,效果很好,有很奇妙的效果。但是到了现在,为什么效果慢慢就会变差?王凤仪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精气很足,他用很强的精气去感应别人精气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到,有势差,可以带你走。如果你的精气不如对方多,想带他走?还不知道谁带谁走。王善人的理论在古中医里很好解释,也很好理解,古中医有一个所谓的五德理论,所以在《黄帝内经》里有五五二十五人之说,就是五德理论的体现。在道门、医家叫五德,在儒家叫五常,五常和五德有一个区别,外名五常,内名五德,展现给别人看的叫五常,这是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的内圣叫五德。我们所有的世间人,非圣非仙之人,都有一个共性——五德不全,所有人都一样,只是缺的可能不一样,五德不全就不均衡,所以根据术数理论五五二十五人去分,就意味着你有可能在哪儿去遭祸,有可能在哪儿出成就。这都是五德不全造成的。王凤仪就是用五常来规范五德,因为内外一体,由外而内来补五德之缺。由五德之缺积累出来的一些阴性的东西,一旦被外面五常补充,就会五德周流,所以王善人治病的时候,病人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上吐下泻,那些就是五德不周流积累的阴寒的东西,排出来病就好了。所谓的祸根,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分析自己,根据五五二十五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哪儿是缺的,在哪儿是盛的,一盛一缺是容易偏颇的地方,就是容易出事儿的地方,想办法提前补上,这个问题就能平安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