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伤寒发热的原理

发热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阴阳之道,互为依存,相互转化。一旦发热与伤寒无关,那么就可能演变为温病,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治病需要谨慎,不能盲目用药。

无论是使用西药还是中药进行发汗,一旦汗出就需要停药。即使病人的发热尚未消退,也不应再继续发汗,否则可能导致温病的发生,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人体在受寒后,会通过神经应激作用产生发热,以抵御寒冷。然而,如果神经应激过度,导致生理资源耗竭,就会引发疾病。这种效应分为六级,每一级对应不同的中风症状和发热表现。例如,一级为太阳中风而发热,二级为阳明中风而发热,三级为少阳中风而发热,四级为太阴中风而发热,五级为少阴中风而发热,六级为厥阴中风而发热。也有可能同时出现多级中风而合病发热。

由于西医在治疗发热时,往往不分病理,一把抓的治疗方式必然会导致误治。这就应验了一句话: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因此,在治疗发热时,需要明确病理,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六级中风分类是与人体不同组织相应,不同的人体组织有等级差异。例如,背部与腹部不同,背部受寒与腹部受寒导致的神经应激反应是不同的,相应的发热治法必然不同。此外,不同的人对寒冷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容易发热,而有的人则不容易发热,这与他们的神经状态有关。

通常,神经常常处于兴奋或紧张状态的人容易在受寒后发热。相反,神经常常处于松弛状态的人则不容易发热。这两类人在受寒后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前者,他们对寒冷可能不太敏感,因此可能会突然发热。而对于后者,他们在感受到寒冷后会放松身体以避免发热。

值得注意的是,气温的高低并不会影响伤寒的发生。无论是在气温低的冬季还是气温高的夏季,都有可能出现伤寒发热的情况。这是因为即使在夏季,也有凉风伤人的可能性。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时刻注意保暖和健康,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
动物的神经系统不如人类发达,因此它们在伤寒发热的程度也相对较低。然而,正因为这种相对较弱的神经应激反应,动物可能会因为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冻死。这个现象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为,动物的神经应激反应是为了抵御寒冷,只有在过度应激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为疾病。

例如,鸟类是一种恒温动物,但它们的神经应激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在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时容易冻死。同样地,鱼类在突然遭受寒潮时也会冻死。

在人类方面,娃儿发热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娃儿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又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必定会引起发热。这种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家长的照顾不当有关。

老年人也常常出现伤寒发热的情况,这通常与身体衰竭而大脑功能仍然健全有关。大脑为了抵御寒冷而过度应激,从而引发疾病。

为了减少发热,无论是娃儿还是老人,都应该学会节欲并平抑神经。过度兴奋和过度紧张都会导致神经应激反应过度,从而引发疾病。因此,保持冷静和镇定对于减少发热的发生非常重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