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的深层解析

太阴含义

三阳和三阴,都是以阴阳之气有多有少的不同而分为太少的,太阴为阴中之至阴,于三阴之中阴气为最多,所以也叫盛阴。

太阴生理

太阴脏腑生理,太阴在脏主脾肺;脾与胃有膜相联,主为胃行其津夜,由中央以灌四旁,肺朝百脉,能鼓舞脉行,将脾由胃中水谷所吸取的精华,通过血行以输送于全身。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由此可见,精微、津液的输布,既离不开脾,也离不开肺。

由于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所以太阴对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起着重要的后天营养作用。

不但如此,太阴的气化主湿,而湿对于阳明之燥,又有相制相约、相辅相成的重要协调作用。也就是说,阳明主燥,必须太阴之湿以济之,才能保持健康,不出现症状,如果但燥无湿,即为阳明病。

因此,太阴主湿也反映了湿是生理上不可缺少的六气之一。

太阴病变

太阴病变之一,太阴所主之湿,系来自饮食水谷的精华与津液,水谷的精华、津液,从饮食中取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称太阴为盛阴,也与此有关。

但是水谷中的精华与津液,必须脾肺健运,这样的湿,才会有用,如果太阴失职,脾气不能散精,脉气不能流经(主要是脾气不能散精,脉气才不能流经),那么食入于胃,就谷反为滞,饮入于胃,就水反为湿,从正常生理转变为病态而形成太阴病。

手太阴的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足太阴的经脉,由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因此太阴病的主症必从脾胃反映出来。

太阴病变之二,邪犯太阴,伤及脾阳,运化失职,即可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一是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又复感外邪。二是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致脾络不通。

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阳虚衰、寒湿内盛为特点;以腹满吐利,食不下,腹痛为基本特征。

太阴病变之三,六经发病,均由表始,太阴病也是如此。所以太阴病亦分为太阴表证和太阴里证两个类型。

太阴病表证,以脉浮、恶风等表证为特点,且兼有太阴脾虚体质,如食欲不振,大便不实等。

太阴病里证,又有里虚证和里实证之分。里虚证,以自利不渴为特征;里实证,以腹满时痛,或大实痛为特征。

太阴辨治

太阴病的治则,当以温阳散寒、健脾化湿为主,即论中所指出的“当温之”。四逆汤一类方剂是其基本方。

太阴表证,治当发汗解表,主用桂枝汤。

太阴里实证,又当温脾通络,方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因太阴病性质属里虚寒证,故治当禁用吐、下之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