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脾如何协调脏腑
肝木具有疏土之功、脾土具有培木之用,肝疏脾运,两者协调互助,在病理变化时则常见肝病累及于脾,形成“肝木乘脾土”之证,或脾病影响到肝,致肝血不充,肝体失养等。
除两脏相互影响之外,肝脾在五脏之中还能起到协调其他脏腑的作用。肝脾与心主要表现在血的方面,心所主之血来源于脾胃,其运行又赖于肝的调节和脾的统摄,即“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也。脾统血生血,血能养心,脾虚则血少,血少则心失所养,导致心神不安。又有肝为调气血之枢,神为心所主而调之在肝,肝主疏泄,心主神志,疏泄有度,则心神安藏。若肝疏泄失常,疏泄太过见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疏泄不及又可见情绪低落,郁闷消沉等。
肝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的方面,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胃,其气机肃降又赖于肝之升发。同时肺主气,司治节,朝百脉,调节全身之气血;肝藏血主疏泄,亦调节全身之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养气,气生血,肝血与肺气相互资生,相互为用。脾肺共同完成水液和水谷精微的输布,若脾虚胃燥,脾不能上输津液、精微布于肺,可见肺津亏虚之候,治宜培土生金。若胃阳虚乏,治当振奋胃阳,助复胃气。若证属虚热,有“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症,又需养肺胃之阴。故李杲曰:“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徐春圃亦强调“治病先顾脾胃”。
肝脾与肾主要表现在阴阳平秘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赖后天以养之,脾阳亦需肾阳以温煦,脾阳虚衰可累及于肾。肾阳亏损亦常致脾阳不足,故常以脾肾并治。肝肾同源,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多处交会,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足则肝血旺,肝血旺则肾精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阴亦见不足。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则见肝阳上亢诸症。若肝阳妄动化热劫阴,又可致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见症。朱震亨说:“主封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疏泄与封藏协调相济,则肝血得养,肾精能充,倘若失调,则可见女子月经失调,男子遗精滑泄等诸多疾病。
综上所述,肝脾在五脏气血阴阳的运转中能起到协调其他脏腑的重要作用,如果出现肝脾不调,则会引发其他脏腑疾病,反之他脏疾病也可治以调理肝脾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