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指征

本方具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用于治疗中风后遗证,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现常用于脑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冠心病、神经血管性头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多发性神经根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肥大、不孕症、雷诺病、颅脑损伤后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合并肢麻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疾病。

要正确把握补阳还五汤的临床适应证,做到药证相符,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如中风后遗症中证属气虚血瘀者,临床所见大约只占总患病人数的3/10~4/10,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并不适合补气活血法,尤其是峻补之法治疗,当辨证为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的中风后遗症时,才是真正的补阳还五汤适应证。

如中风后遗症,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少,脉弦细数,此乃肝肾亏损、筋脉失养之故,治当滋补肝肾,润养筋脉为妥。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及笔者的体会,应用补阳还五汤指征:

①中风初期不用补阳还五汤。根据中风的一般规律,此时脑水肿症状尚未解除,病情尚不稳定,应使用凉肝息风、清火清痰、开窍通经等法。候肝风逐渐平息,出现气虚血瘀证时用补阳还五汤;

②中风后遗症近期血压基本正常,或虽见高血压,但辨证不属肝阳上亢及风、热、疾、瘀等实证;

③中风后遗症患侧肢体麻木不遂,健侧亦见麻木无力;

④中风后遗症患侧肢体水肿,下肢尤为严重者;

⑤中风后遗症常自觉头轻脚重,似晕非晕,下肢沉重如捆绑重物,动则尤甚;

⑥中风后遗症兼证或见卫阳不固,畏风自汗,或见脾胃气虚,纳呆便艰,或见心肺气虚,心悸胸闷:或见气血两亏,面色不华;

⑦中风后遗症症见舌紫而胖或舌淡而胖,舌边或见齿痕,舌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淡紫粗长怒张,舌苔白或苔白而腻等;

⑧中风后遗症症见脉缓大或涩弱,或患侧脉弦大,健侧脉弦缓,或脉沉弦者;

⑨根据“久病必虚”(大多为无气虚)、“久病必瘀”的中医理论,对某些慢性难治性疾病者可考虑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黄芪为补阳还五汤的主药,黄芪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具体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黄芪用量应控制在30~60g。如气虚亏损程度较重,同时又无其他禁忌证时,可逐渐增加剂量到120g。

用量过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会贻误良机,丧失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

使用剂量过大,则可因患者病后运化无力而导致气机壅滞,轻则影响正常的食欲,重则可导致湿热内生,痰湿壅滞,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气虚和偏瘫的程度轻重、血压正常与否、体质强弱决定。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