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应用补阳还五汤体会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名方,专为半身不遂的治疗而设,方名即寓含治法。
王氏之所以以“补阳还五”为方剂冠名,是与其提出的“元气”理论密切相关。他形象地将人一身之元气设定为“十分”或“十成”的整数,左右各有“五分”,上下各有“五分”。
在病理情况下,元气亏虚达到一定限度时,为人体全部元气(十分)之一半(五分),即是“半身无气”。
因元气亏虚如此之甚,治疗决不可默守“病属于虚,宜治以缓”的常规方法,而应抓住时机以峻补立法,迅速应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得以恢复。所以,所谓“补阳还五”,实际上就是补足人身“十分”元气之意。

在当今临床上,对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更加广泛,除用治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外,还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症,慢性肾炎及冠心病等诸多病证的治疗,只要辨证准确、时机适宜、使用得当,均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对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要把握好以下三点要领:首先,应正确把握补阳还五汤的临床适应证,做到方随证出,药证相符。
临床体会是,具体操作时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考虑:
①应在中风恢复初期,即脑水肿症状解除、病情相对稳定时使用。这一时期大概在病后2周左右;
②近期血压基本正常,或虽见血压偏高,但辨证不属肝阳上亢及风、痰、热、瘀等实证者;
③患侧麻木不遂,健侧亦见麻木无力者;
④患侧肢体水肿,下肢尤甚者;
⑤常自觉头轻脚重,似晕非晕,下肢沉重如捆绑重物,动则尤甚者;
⑥兼证或见卫阳不固之畏风自汗,或见脾胃气虚之纳呆便艰,或见心肺不足之心悸胸闷,或见气血两亏之面色不华者;
⑦舌紫而胖或舌淡而胖,舌边或见齿痕,舌面或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淡紫粗长怒张,舌苔白或苔白而腻者;
⑧脉缓大或涩弱,或患侧脉弦大,健侧脉弦缓或沉弦者。

其二,方中君药黄芪的用量要适宜,要突出补气活血的治疗特点,用量宜大但不应太过,应考虑到连续、累积的治疗过程,同时结合患者气虚的程度及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权衡用之。
在一般情况下,黄芪的用量应控制在30~60g之间。如气虚较甚,同时又无其他禁忌证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60g以上,但连续用量不宜超过120g。
这是因为,用量过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会贻误良机,丧失使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若连续超剂量使用,则可因患者病后无力运化而导致气机壅滞,轻则影响患者正常的食欲,重者可导致湿热内生、痰浊壅滞,影响治疗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