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休中医的经验感悟

一剂方子是否有效,有多方面因素。一看医生的功底:包括诊断是否客观,辨证是否准确,组方用药是否合理?二看患者的配合:有人说,我的病摆在那里,能不能治好就是医生的事。俗话说,十分病七分养。就是说,医生的药再灵验也只占三成,剩下的靠患者自己。

七分养是什么?患者要遵医嘱,要注意饮食起居,还要调畅情志身心。比如你食欲不振、脘胁疼痛,医生给你开了舒肝和胃丸,嘱咐你早饭前、晚饭后服用。而你没把医嘱当回事,早晚都改在了饭后服药,就可能会影响到疗效。相信此处朋友们会有质疑:只要按时按量去服药,饭前饭后又有什么关系?听我往下说:中药服法是有讲究的,大多数中药饭前饭后服用?关系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是一些苦寒败胃药,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如:黄连、黄芩、板蓝根、龙胆草、大黄、芒硝、冰片… …等等,这类药应特别注意要在饭后服用。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常到祖父的诊所去玩,不经意间总能听到祖父在抓药后叮嘱病人:要在早饭前,晚饭后服药哦。待我后来给病人用方,也像祖父一样叮嘱病家要早饭前晚饭后服药,却始终未深究这其中的道理。多年后祖父过世,有一天我突然特别想弄明白当年祖父叮嘱病人那句话的道理,就去问祖母。祖母说,你祖父在世时从来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我也没问过,不知道哦。

祖母的回答我不禁有些神伤,祖母看着我又慢慢说道:”你祖父看病,我伺诊多年,他不让我多说话,我也是一直在悟”。我叮了一句:”那您悟出来了吗”?祖母道:”早饭前,晚饭后是睡觉的时间,人是睡了,药却在走。人睡觉时,气血是最平和的,利于药力的渗透。早饭前和晚饭后,让两次的药力拉起手来,这样药力倍增哦”。那时,祖母已经80多岁,她把毕生的感悟留给了我。

关于服药时间,可以大致这样来把控。补药:饭前服用;消化药:饭后服用;导泻药:空腹或半空腹服用,中病即止;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用;平喘药:发作前2小时服用;止泻药:及时给药,按时再服,中病即止;发汗药:饭后服用,防止汗出过多导致虚脱;重症药:及时服用,酌情分次;咽喉药:小量多次慢服;生津润燥清暑药:自我随意把握。

关于中药忌口,我总结了四句话,觉得有道理的可以做参考:热症忌辛辣,寒症忌生冷;肝胆胰病忌油腻,睡眠要忌咖啡茶。

中医强调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整体了,你才不至于跑偏;辨证了,你才不至于教条和僵化。当然两句话说来容易,真要做到没个三二十年的临证淬炼,想都别想。一次给一位肺炎患者开了张方子,两周后,不仅他的肺病治好了,同时还治好了他的咽炎、胃炎、肠炎和便秘,这其实就是中医的整体辨证与施治,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一副方子“能不能保证一吃就好”?这是患者的期盼,也应当是医者毕生的追求。可是换一个角度说,病毒是杀不尽的,病也是治不完的。所谓的”病好了”,那也是阶段性的。举个例子:感冒是不是人类最常见的病?那你说感冒能不能治好?一个人一年当中可能患多次感冒,你说你的感冒医生到底给没给你治好?所以所谓病好没好,是阶段性的,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药,也没有病好就再不复发的人。

作为医生,短期效果是要给到的,不然病人找你干什么?当然医生有医生的局限,很多新病种医生并没有经历过,需要在临证中比较、抽象、归类和积累,给医生一点时间,医生是人不是神。

中医的思维状态始终都是动态的,你不动可能就出问题。比如:我说姜糖水治好了我的感冒。你就照着给一个感冒病人用了,结果没好反倒加重,你来找我。我说,姜糖水治的是风寒感冒,你没有辨证给风热的病人用了,自然要加重。后来,你又给一个风寒感冒病人用了姜糖水,结果还是没有好,你又来找我。我说,一定是你姜放少了。你的第三个病人还是风寒感冒,你给他多放了姜,结果病人出现虚脱。我告诉这个学生:”风寒感冒病人可以多放姜,但是如果病人表证没那么重,说明他体质较虚,汗出过头人一定会虚呀”不知道这到底是老师的错还是学生的错?

所以中医治病无定法,不能去刻舟求剑,也不要死背一些规訣。我一向不倚重所谓的“秘方”,“宫廷秘方”,“甚至是几辈几辈子的宫廷秘方”。不是不尊重古医先贤,而是这些方子常常被一些人用来谋取商业暴利,偷梁换柱,坑害病人。再好的中医方子,也得辨对了证用对了人,否则无异于谋财害命。

所以学中医不是一件急事。一要喜欢学,二要准备吃苦,第三点最重要,得有几分悟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治感冒的学生,就少了点悟性,我就算提着小辫教他,他也很难举一反三,老师累点倒没什么,问题是他在中医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建议他改学西医,可能会更有前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