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阴阳五行的思维去学习中药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段文字来自《黄帝内经》,它讲述了阴阳五行理论中气味的关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它解释了阴阳理论,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意味着阴性物质通过下体排出,阳性气息通过上体散发。接下来,它阐述了气与味的关系,指出厚薄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特性。例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这意味着厚实的味道具有阴的性质,而薄的味道则是阴性的阳;厚实的空气具有阳的性质,而薄弱的空气则是阳性的阴。

此外,它还提到了“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概念,表明过度或强烈的火气会消耗和削弱能量,而温和的火气则能增强和产生能量。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火气,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阴阳五行元素。

此外,该段文字还强调了阴阳五行理论在认知生物、动物、植物和食物等方面的应用。现代科学通常只关注物质的成分和构成元素,而忽略了气和味这一重要的构成元素。中医认为,动物、植物、食物等的构成都离不开气和味两个要素,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功能。

学习这段文字的意义在于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了解其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万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有助于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保健意识。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深入学习药学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中药学是中医治疗的基础,是医生手中的“武器”。就像战士需要熟悉枪支、收集弹药一样,医生也需要对中药有深入的了解。然而,学习中药学并非易事。由于中药种类繁多,学习过程枯燥,许多人花费多年时间却仍不得要领。

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仅依靠教材上的描述,很难真正掌握中药学的知识。其次,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会变得非常枯燥。尽管中基教材上对中药的气、味有所描述,但这些描述往往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总结出动植物气、味的真正含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运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来指导学习。将动植物的气和味归入阴阳和五行的体系中,再与五脏联系起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药学的内涵,使学习变得更为容易、有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