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特点



心脉痹阻证,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心脏脉络痹阻不通的证候。由于年老体弱或病程日久,患者正气虚衰,易产生瘀血、痰浊、寒气、气郁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在心脏脉络中沉积,导致脉络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引起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常见的有心悸怔忡、胸闷疼痛、肩背内臂放射性疼痛等。这些症状时发时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若疼痛如针刺般剧烈,并伴有舌质紫暗、舌上有紫斑或紫点、脉象细涩或结代等症状,这是瘀血痹阻心脉的表现。若疼痛表现为闷痛,并伴有身体肥胖、痰多、身重困倦等症状,舌质胖苔白腻、脉象沉滑,这是痰浊痹阻心脉的表现。若突然发作剧痛,并伴有畏寒肢冷、得温痛缓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脉象沉迟或沉紧,这是寒气痹阻心脉的表现。若疼痛且伴有胀满感,发作时与情志有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这是气滞痹阻心脉的表现。



【证候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本证通常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且疼痛时发时止为辨证的关键点。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正气先虚、阳气不足,导致心失温养,引发心悸怔忡。由于体内阳气不足,血液流动缓慢无力,容易形成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心脉痹阻,使气血无法畅通运行,从而引发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此外,手少阴心经循行于臂内,出腋下,因此疼痛还会牵引至肩背内臂,呈现出时发时止的特点。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等方法。通过补益正气、温阳散寒,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同时,活血化瘀的药物也有助于消除瘀血内阻,畅通心脉,减轻疼痛。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结 心脉痹阻证的病因鉴别如下:
共同症状: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不同症状:
① 淤血内阻: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
症状: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
② 痰浊停聚:
疼痛特点:闷痛特甚。
症状: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腻,脉沉滑
③ 阴寒凝滞:
疼痛特点:突发剧痛,得温痛减。
症状: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④ 气机郁滞:
疼痛特点:胀痛,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
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