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补泻中的呼吸补泻

在针灸学经典《刺法灸法学》中,详细阐述了“呼吸补泻”这一独特的针刺手法。书中明确指出,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以鼻吸气、口呼气的方式,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出针,即为补法。相反,如果采用鼻呼气、口吸气的呼吸方式,在吸气时进针,待针感消失后,在呼气时将针拔出,即为泻法。这些是标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我在学习过程中也深以为然。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运用呼吸补泻手法的医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者在操作时心中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是按照标准呼吸补泻手法操作后,寒热出现的发生率较低。这也导致很多医者认为呼吸补泻只是一种传统经典的手法,其实用性并不高。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以及参考前辈的经验,我对呼吸补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我认为,呼吸补泻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技巧,更是一种实际操作中的艺术。在实际应用中,医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针感反应等细节,以判断何时进针、何时出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呼吸补泻的神奇疗效。

为了更好地掌握呼吸补泻手法,医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只有在与患者的互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神奇的针灸技巧。
呼气与吸气在中医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是生命的必需,更是身体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渠道。呼气,常被视为一种补益的方式,而吸气则更多地被视为泻的方法。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当我们用力地呼气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身体内有一股温暖的能量释放出来。这股温暖的能量,正是我们体内的阳气。阳气是我们身体的热能,它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抵御外邪的入侵。当你哈气时,这股阳气得以释放,为身体带来一股暖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呼气是补”的原理。

相反,当我们深深地吸气时,一股清凉的感觉会充盈口腔和咽喉。这股清凉的空气,实际上是在为身体注入阴凉的能量,帮助身体冷却,缓解热症。这种通过吸气而产生的凉爽感觉,正是中医所说的“吸气是泻”的体现。

呼吸补泻并非单纯的理论,它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来调节身体寒热平衡的方法。在中医的针灸治疗中,呼吸补泻被广泛应用。通过诱导寒热针感的方式,医生可以更精确地找到病患的穴位,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呼吸补泻法是一种独特的针灸手法,它通过调节病人的呼吸来达到补泻的效果。在肉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在进行呼吸补泻法时,需要先引导病人将气引到相应的穴位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只有当病人感到酸胀感时,才能开始进行补泻操作。补泻手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吸气时慢慢提针,呼气时快速按针,这样可以达到补充的效果;另一种是呼气时慢慢提针,吸气时快速按针,这样可以达到泻下的效果。在进行补法时,需要让病人用鼻子吸气,嘴巴吐气,同时将针慢慢提起来,然后在吸气的时候慢慢按下去。在进行泻法时,则需要让病人用鼻子吐气,嘴巴吸气,同时将针快速提起来,然后在吸气的时候慢慢按下去。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利用病人呼吸停顿的瞬间来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病人的呼吸和气血运行。在临床上,有时不需要特别告诉病人如何呼吸,只需要让他们正常呼吸,然后在吸气的时候将针提起来,在呼气的时候将针按下去。这种方法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治疗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在进行泻法治疗后,不要去按压针孔,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气血流通。
呼吸补泻不仅是患者的呼吸,还包含了医者的呼吸。焦勉斋老师在《针术手法》中详细记载了他的呼吸运气的经验。作为一位精通针刺手法的专家,焦勉斋先生在研究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时,通过多次试验比较,发现呼吸运气结合提插、进退手法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寒热效果。他个人亲身体会,医生自己的呼吸运气来进行烧山火和透天凉,效果更佳,甚至超过了仅让患者自己呼吸来做手法。

在临床运用中,我会将自己的呼吸运气与患者的呼吸同步,同时配合意念,想象气从丹田处往上走,到达胸中膻中穴,再经过手臂、腕关、手指到达针尖。想做补法时,我会与患者一起深呼气,将针用力往里插;泻法时则一起深吸气,将针用力往外拔。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在短时间内诱导出寒热的概率。

当然,呼吸补泻只是诱导寒热的一种方法,如果只是单纯的呼吸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扎针时,还需要配合提插、补泻手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呼吸补泻的作用,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
呼吸,这一自然的生理现象,在针灸学中却有着不凡的意义。呼吸运气,这一独特的针刺手法,不仅能调整针下的寒热感觉,更可以提高飞经走气的概率。飞经走气,这是一种特殊的经气感应现象,能引导气至病所,使治疗的气达到预期的区域。

韩祖濂先生在其著作《针灸心语》的开篇第一章,就对“飞经走气”针刺手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不仅表明“飞经走气”针法是韩先生的拿手绝活,也反映出他在针刺过程中对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高度重视。他认为,为了增强感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医者的呼吸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施青龙摆尾的针刺手法时,医者需吸气,同时配合意念,想象气从头顶百会穴吸入,直至胸部膻中穴;当向下前方按压针朝向病所,并施以轻微震颤手法时,医者需想象气从膻中穴沿手臂、手指传导至所针穴位,并进一步循经传导。

值得注意的是,焦勉斋、韩祖濂这两位针灸领域的巨匠都一致认为,在针灸过程中运用呼吸补泻或呼吸运气时,医者的呼吸是关键所在,而非患者的呼吸。这与一般《刺法灸法学》教材所述有所不同,实为掌握呼吸补泻之秘诀所在。如未能领略其中真谛,便难以发挥呼吸补泻的效用。临床经验也证实,在呼吸补泻针刺手法中,医者的呼吸远比进针时患者吸气或出针时患者呼气等操作更为实用、效果更佳。

针刺补泻操作之补法:闭神、透皮、徐内、久留、疾出。

针刺补法的要求就是要静,只有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集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整个过程只有手巧而心审谛者方能完成,整个过程的最佳状态是病人感觉到你在针刺,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针刺进去,也不知道针多深,敏感的病人会产生徐而和的针感,这种针感会很舒服地传向远方。

针刺补泻操作之泻法:不闭神、透皮、疾内、转针、徐出。

泻法的操作过程就是要动,使壅滞的气动起来。·出针之后针孔如果出血只要用干棉球拭去血便可,不可按压穴位。整个过程使气有条理的动是关键,既不可动得不及使气滞,又不可动得过剧而脱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