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直觉思维
在中医领域,直觉思维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它被称作“心悟”和“心法”,是中国医家认识、掌握和阐发中医药理论的重要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古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丹溪心法》、《医学心悟》、《金匮心典》等书名,均突出了“心悟”和“心法”的重要性。而“医者,意也”的观点,更是成为了中国医家的口头禅。
这里的“意”,主要是指“意会”,即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意识来获得领悟。清代医家石寿棠在《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中,对“意会”进行了精妙的阐述:“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既曰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春山先生曰: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此又以神会神之妙也。”
这种心领神会的领悟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电图、脑电图、断层摄影等存在显著差异。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描述的:“何谓形?何谓神?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这些描述展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意境。
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启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与灵力。相较于学西医的人可以借助整个现代科技的支持,学中医的人则需要让自己感官更为灵敏,甚至超越仪器的敏锐度。
有人将传统的中医学称为智慧医学,这并非是在贬低西方医学,而是为了强调中医的深奥与高妙。中医之“意”内含“悟”,而“悟”之后则是“艺”。这里的“艺”具有极大的个人差异性,每一位临床中医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面对患者时运用望闻问切,通过心灵的交流作出诊断。结果便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们努力将“四诊客观化”,希望通过仪器测定使望闻问切尽量定量化。这种努力用心良苦,但想要用“技术”完全取代“艺术”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这样微妙和复杂。
科学直觉是人们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由于思维的高度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比较迅速的直接的综合判断。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直觉判断往往是在长期沉思的基础上,受到某一瞬间的启发后突然发生的。人们通常称之为“顿悟”、“灵感”。这种直觉思维是中国哲学中讲得最多的内容,也是中国式思维的特色。
总的来说,中医是一种需要深刻理解、感悟和实践的学问,而非简单的学习和模仿就能掌握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其称为智慧医学的原因。
有哲学家指出,中国哲学注重实证和内心神秘的冥证,而非形式上的逻辑论证。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代医药学家中也有所体现,他们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践经验来形成理论,而无需经过实验室的验证。中医理论注重宏观把握,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完全对号入座,存在一些牵强和含糊之处。因此,中医追求平和智慧,注重圆融,不把话说死,全在一个“悟”字。要想成为良医,不仅要啃《周易》、《内经》一辈子,还需要用心思考和悟性。中医学立足于整体观念,多半凭直觉判断,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虽然西医学严谨准确,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学和国医的永恒价值,不应该因为自身文化特点的不足而否定它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