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中和思维(平衡观)

中医讲变也讲不变,天变道不变,所以可以不变应万变,守住“道”即可,也就是人听命于天,顺天行事,追求天人和谐,这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人是小宇宙,也存在内部和谐的问题。  

“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医学的中和思维即是受儒家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生命问题时,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或平衡,如在疾病的认识上,提出了“阴阳失调”病因病机理论;在治疗上不是微观地消除病原体,而是注重宏观地调和人体的阴阳状态,正如《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大自然的平稳和斗争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平衡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上天赐给蚊、蝇等双翅目昆虫一个“平衡棒”,赐给水栖无脊椎动物一个“平衡囊”,使其在运动中自行定位和调节,保持平衡状态。对人也不例外,赐给三个半规管和前庭器官,置于内耳,内注淋巴液,借助大脑产“平衡觉”。  

人体阴阳平衡是相对的,不平稳是绝对的,所以,人不会无疾,中医也便有了永远存在之必要。中医以阴阳为纲,阴阳和谐谓之“平”,无论“调解”和“杀伐”都求一个“平”,“平”即是“中和”。医家实则是刚柔相济的和事佬。诸如和中、和气、和血、和伤、和乳、和金、和胃、和胎、和荣、和痛、和脾、和解、保和、中和、阳和、调和等治法、方名,都体现了这种思思维方法。  

中医有多种平衡阴阳的杠杆,特别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配套,多了调和的手段,利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等法则,多方调和人体阴阳, 中医不仅仅是靠药物、针灸、按摩等医技调和人体阴阳,还有精神疗法,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如《吕氏春秋》载春秋宋国医家文挚治齐王病、《华佗传》载华佗为一郡守治病、朱丹溪曾为一丧妻而忧郁的青年人诊病、叶天士妄言巧治、清代名医傅青主“煮软了石头再来”等)

中医兼“心理医生”的职责,对一些属于“情志”方面的病,或用语言劝导、告诫、刺激,或用音乐书画愉悦,或促其改变一下居住环境,或促其调整人际关系,或促其散步旅游……等等,其目的都是调和人体阴阳,达到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目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