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不倒的比萨斜塔

就西医看病而言,病理诊断是金标准,所以许多病,如癌症、肾炎等的诊断往往是以病理分型为依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病理分型是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比如癌症有腺癌、鳞癌等,基本上整个病程中,腺癌、鳞癌的病理类型是不会轻易变化的;上世纪40年代将慢性胃炎分成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其胃粘膜的病理类型是一个很重要分类的根据。再比如,感染性疾病有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这也是相对明确的。分类的最大好处就是使西医治病如同在图书馆里检索,先把疾病进行分类,再分为若干类型,然后再分期、分度,这样就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诊疗常规”或“指南”,非常规范、统一。所有的病都可以按照指南一步步往下治疗,如果中间出现了变症,就赶紧转移到新的分类中,继续按照另一个指南进行治疗。所以,西医对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像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制定一个比较长期的治疗方案,而且一个方案可以适用于同一类疾病的大多数患者,这样得出的结论和经验通常是一系列客观的数据、标准或方案,很容易被重复。因此,前人的成果能够直接成为后人的基础,也就是说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往上走。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医的知识比中医更容易传承。而中医采取的是“经验+直觉+实践检验”的方法,其成果和经验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积累,这些结论和经验不能完全直接套用到下一个患者身上,不管是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时候都需要从头摸索。

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的治病思路是不一样的。作为患者首先感受到的是症状,如头痛、咳嗽等,有了症状就叫生“病”了,这种状态的人就称为“病人”,找医生的目的是“看病”,医生给他处理,就叫“诊治”。例如水肿去找医生看病,治疗以后水肿消了,“病人”就觉得病治好了。虽然这样的认识方法在今天看来显得很粗糙也不准确,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它关注的是人的总体状态。就好比电视坏了,送去维修,不管是换零件或电路清理,但判断效果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图像、声音是否正常。因此,面对倾斜或即将倒塌的墙体,中医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出有问题的那块砖,而是将所有的砖(包括好砖坏砖)都视为墙体的一个部分,通过调整砖缝的关系维持新的平衡。比萨斜塔不管是正的还是斜的,它都以平衡的形式存在着,若是好心的人们要试图扶正它,抽出其中变形的砖块换上新砖,只怕刚抽出了一块砖,整座塔就可能轰然倒塌。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了“证”在中医诊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谓“证”就是中医学对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病理的概括。换句话说,在特定时间点疾病的病位在哪里?性质是什么?也就是此时此刻,病在心、在肺、在脾?是虚、是实、是寒、是热?这里的心、肺、脾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解剖部位,而是整体系统中特定的关系。例如:肝火亢盛容易影响到脾,形成肝脾不调,所以不能仅仅针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治疗,而要调和肝脾使二者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病的重点所在。可见,中医的证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病人,今天是这个证,明天可能就不是了。所以,有些临床研究或疗效评价简单地把某种“病”分为几个固定的证型,是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衡。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人的证候千变万化,而且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通俗地说,同一种病,张三和李四所表现的证候不一样;同一个病人昨天和今天不一样,所以用一个固定的处方治疗某一种疾病或者某一种证型的不同病人是行不通的。有些中成药或验方对一部分人有良好的效果,而对另一部分人却完全没有效果,原因就在于不同的药方适应不同的证和不同的人群。例如:同样是治疗头痛的验方,不是对所有头痛的病人都有效、都能用,应该根据临床症状分析,做到药随证变。只有整体地、动态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是真正的中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