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名中医

有人说“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名中医”,这句话固然有点片面,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且这种观点似乎也逐步得到业内和社会的认同。问题在哪里呢?不少人认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中,扣除公共基础课和实习,5年的课程大约剩下3年,3年的课程中,外语占了400~500学时,剩下的中西医课程比例大约6:4。所以,5年的大学时间真正用来学习中医的所剩无几,难怪培养不出名医。不可否认,学时过少,必然影响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仔细分析,这未必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滑坡的根本原因。因为现在许多院校通过延长学制,从5年变成7、8年,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历代名医中有很多人原来并不是学医出身的,有的人因为科考失利才改行学医,有的人官场失意才不得不从医,即使是张仲景,据传说也是官拜长沙太守,一边做官,一边从医。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一斑。只要有心学习,没时间也会挤时间,所以,我们认为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学习质量的唯一因素。真正的问题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现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认知方法的陌生感和不认同感。所谓“医者意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先天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中,中医的思维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从教材到教师,从科研到临床,始终处于一种“与西医接轨”的思维定势中,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医师和中医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是按照《西医内科学》的体系编写的,尽管列的是中医病名,如“咳嗽”、“水肿”等,但在每一个病名的定义之后,都要加上一句“相当于(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病”,大量的中医论文(包括广大中医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则是以西医的某种病为研究对象,接下来是“祖国医学对××病的认识”,如此云云。

现代的中医科研也同样离不开这种怪圈,即使在中医药重大项目的研究中所寻求的也是所谓“脏象实质研究”、“证候本质研究”。其实,大家都明白,脏象的实质就是“象”,证候的本质就是“候”,本来就不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所以,不可为而为之,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建立的是什么样的思维?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一类动人的假说。
打一个比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关于“龙之象”,有各种各样的比喻。经典的说法是:牛头、马面、蛇身、鱼尾、鹿角、虾须、狮鼻、兔眼、虎掌、鹰爪等十大特征。中国人创造的“龙”集中整合了所有典型动物的优异特征,作为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中华生态文明的特征,绝非一般的“图腾”可以相比。但“龙”不是上述任何一种具体的动物,所以,如果我们千方百计地研究“龙”的本质是什么,证明“龙”与某种动物的“相关性”,甚至在逐一证明这些“相关性”之后,提出:“‘龙’是牛、马、蛇、鱼、鹿、虾、狮、兔、虎、鹰的总和。”这种“盲人摸象”的做法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因为研究的思路和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
再者,当代中医的现状和执业环境,展现给中医学生的是什么?这必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目标定位和学好中医的自觉性!我们不应简单地评价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是与非,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两种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传统的中医培养模式一开始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师徒关系、医药关系、医患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医者父母心”等等,而现代的教育模式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人是一个生物体——如何与尸体、机器、动物打交道,如何处理医疗过程的法律问题。传统的中医培养模式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舍己为人,如何治病救人,而现代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如何寻找证据,如何规避医疗事故风险等等。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好不容易形成的观念得不到社会认可和法律保护的时候,思想便开始动摇了。可以想象,如果出发点和导向偏差,加上失去了中医思维形成的土壤,即使中医课时比例大幅增加也是于事无补!巧合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国家级中医大师——“国医大师”中竟没有一个是高等院校培养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