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容易犯的病在夏天治的原理是什么?
说到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其实大多数文献都引用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说法。这段话告诉我们,圣人在春夏季节会注重养护阳气,而在秋冬季节则注重养阴,这是因为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对于那些容易患咳嗽、哮喘和痹痛等疾病的人来说,他们的阳气往往比较虚弱,因此在冬季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而发病。
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们也会受到这种阳气的感应。此时,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补充虚损的阳气。当人的阳气充足时,身体就会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袭,还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原有的病邪。这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
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有些人可能还是会觉得有些牵强。最近,我读了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自然界的现象,解释了像“天书”一样的《易经》《内经》理论。他用自己对太阳病要义及太阳病欲解时的分析,来阐释冬病夏治的理论。这样的解释方式让人更容易理解,也更加信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这句话,是对太阳病在特定时间段可能自然缓解的一种预测。其中“欲”字,意指“想要、将要”,而非已经实现的状态。从字面直释,就是太阳病将要在巳、午、未三时解除、减轻或痊愈。
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从阴阳的消长角度进行探讨。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阴阳的平衡与消长是疾病发生与转归的核心要素。从夜半子时开始,阳气经历了一个由内而外、由里而表的逐渐发展壮大、升发释放的过程。到达辰时,阳气虽然已经向外释放,向外表扩展,但并未真正突破于表,外达于表。
然而,到了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阳气突破于表、外出于表,标志着体内正气已经壮大并开始驱邪外出。与巳午未对应的乾、姤、遯卦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过程。我们知道太阳病的病位在表,因此,这个阳气由下而上、由内向外、由里而表、直至出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正气逐渐壮大并驱邪外出的过程。
当阳气出表,意味着邪气已被驱逐体外,疾病自然得到缓解或痊愈。因此,张仲景所说的“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正是对这一过程的精准概括和深刻洞察。这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太阳病这类疾病。
在巳午未这三个时辰里,从日子的角度来看,正是太阳高照的日中时分;而从年份的角度来看,这正是生机勃勃的夏季。此时此刻,大自然界的阳气正处于最旺盛的阶段。这种旺盛的阳气,正好可以利用其炎热的特点来克制那些以寒为主的太阳病。正如俗话所说,热能胜寒!
虽然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有可能侵犯人体表层,但总的来说,寒邪是最为凶猛的一种。正如《伤寒论》中所言:“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这是因为寒气作为一种阴邪,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如果在秋冬季节受到阳气的伤害,那么体内的阳气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收藏,进而导致身体受损;如果在春夏季节受到阳气的伤害,那么体内的阳气就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因此,寒气伤人,无论是阳气的收藏还是释放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其最具杀疠性。
这就决定了太阳病的病性以寒为主。而在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寒者热之”,即用热性的药物或方法来驱除体内的寒气,正好与之相符合。
太阳病的病机,实则是邪气侵犯人体表层,导致太阳经的开合功能受到阻碍。在巳午未这三个时辰,太阳的开合功能尤为活跃,此时治疗太阳病最为适宜。夏日炎炎,其热力足以克制寒邪,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纠正太阳经的开合障碍。此外,此时阳气从体内透出体表,有利于将邪气驱逐出体外。这三者的结合,使得夏季成为治疗太阳病的黄金时期。故《伤寒论》中称之为“欲解时”,意指此时正是疾病有望缓解的时刻。然而,“欲解”并不等于“必解”,它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趋势。作为医者,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以促使“欲解”转化为“必解”,促使疾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