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的根结
根结的意义非常深远,它涵盖了中医理论中的经脉体系。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根”指的是事物的起始、基础,而“结”则是指事物的归结、聚集之处。在经脉理论中,“根结”和“标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根”,实际上具有“本”的含义,而“结”则暗含“标”的意味。
具体到人体的分布上,“根”位于四肢的末端,这些部位是经脉起始的地方,而“结”则位于躯干和头面,是经脉汇聚和终结之处。这种布局既符合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病理变化的独特见解。
进一步探究根结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十二经脉的“根”,也就是五输穴中的井穴,它们分布在四肢的末端。而“结”,则广泛分布在头、面、胸、腹等部位。这种分布格局揭示了人体经脉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针灸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经根结如表: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足三阳经的“结”都分布在头面部,而足三阴经的“结”则均聚集在胸和腹部。这一规律不仅限于足六经,同样适用于手六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井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入手,手六经的根结与足六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标幽赋》中对经脉根结的描述为“四根三结”,这指的是手足六经以四肢末端为根,称为四根;并结于头、胸、腹三部,称为三结。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价值。四肢末端,也就是四末,是阴阳经经气流注交接的重要部位。根穴,也即井穴,就位于这四末,能主治全身性疾病。例如,“头面之疾针至阴”,这是源于太阳经结于头面,而根于小趾的原理。
反过来,当四肢有病时,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下病上取”,选择头面、躯干的腧穴来治疗。例如,《千金方》中用神庭穴治疗下肢瘫痪;《外台秘要》中用浮白穴治疗腿足痿软,这些都是根结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