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圈子不公开的秘密:经络腧穴的功能
腧穴的功能有三:一是输注气血,二是反应病痛,三是防治疾病。
一、输注气血
经络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通道。这些通道通过穴位,也就是气血所输注的特殊部位,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经络被形容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它们是身体的指挥系统,控制着身体各部的能量流动。
《灵枢·平人绝谷》则指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说明,神气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水谷精微又是转化为神气的物质基础。同时,《素问·气穴论》也指出:“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这说明腧穴不仅是营卫之气运行转输出入的部位,同时又是与宗气相会的处所。
《灵枢·小针解》中进一步解释了腧穴的作用:“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说明腧穴是经脉与络脉相互贯通的枢纽,经脉中的气血通过腧穴灌注于络脉,渗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因此,可以说腧穴的所在,也就是营卫之气会集的所在。
二、反应病痛
经络腧穴与脏腑的关系,就如同音乐旋律与乐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腧穴,作为人体表面的一组特殊部位,它们与身体内部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疾病侵袭我们的身体时,相应的腧穴上就会出现异常的反应。这些反应就如同烽火台上的狼烟,为我们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线索。
当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时,相关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就会随之而来,仿佛一曲悲壮的交响乐,激起了人们的共鸣。而经络中气血郁积化热,则如同烈火燃烧,使身体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阳气不足时,身体局部或全身会出现发凉的情况,就如同冰冷的溪水,使人感到一阵阵的寒意。阴血不足时,身体会出现“五心烦热”的现象,就像炎炎夏日中的焦躁心情。
穴位,作为外邪侵袭人体的门户,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寒湿邪可以通过穴位部乘虚而入,深入脏腑而致病。脏腑、经络的病症,有时又常常通过穴位部的异常变化而反映出来,这些异常变化就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找到疾病的根源。
例如,肺脏病症常可在中府、肺俞、膏肓俞等穴出现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时,大多数患者在足三里穴可有过敏压痛,并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处,可触摸到软性异物感。在肺俞穴触到异物时,多显示肺部疾患。
三、防治疾病
腧穴,作为中医针灸学中的核心概念,不仅承担着气血输注、邪气所客的职责,更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石。深入理解腧穴的奥秘,对于掌握中医针灸疗法至关重要。
首先,腧穴是经络传导的感应之所在,调整人体虚实的关键位置。从生理角度看,当人体受到适当的刺激时,腧穴能够激发经络的感应传导,从而调整气血的分布与流动。这一过程犹如一道精密的调控阀门,确保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其次,经络作为腧穴治疗的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卫气是抵抗外邪侵袭的第一道防线,若卫气不足,邪气便有机可乘,引发各种病变。而病时出现的各种反应,正是卫气与邪气抗争的表现。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经取穴,按经论治。
值得一提的是,针刺穴位时所出现的“得气”和“行气”现象,正是经络感传功能的具体体现。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正是通过刺激腧穴来调气,从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为了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医者需明晰谷气、营气、卫气等正气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这些正气由深至浅分布在人体内。因此,针刺时需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接触卫气层面,以逐邪气、调血气;随后深入营气层面,攻阴邪之气;最终直达谷气层面,激发人体潜能,治愈相关脏器病症。
总而言之,腧穴在针灸疗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深入了解腧穴的特性及作用机制,医者能够更精准地运用针灸疗法,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