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升降的理论机制
(一)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的言论,阐述了一个深奥的道理,那就是脾胃在人体内的升降作用。他以五行理论为依据,详细解析了脾与胃、升与降、木与金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脾作为阴土,具有升阳的作用,而胃作为阳土,则具有降阴的作用。这种升降的平衡,依赖于中气的调节。如果中气旺盛,那么脾就能正常升阳,胃也能顺利降阴,这样人体的四象就能正常运转。反之,如果中气衰败,那么脾和胃就会失去正常的升降功能,导致四象的失序。
罗谦甫的观点也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他认为,心肺在上,依赖脾胃传输的精微物质以保持其光泽和功能;肝肾在下,同样需要脾胃提供的精微物质以保持其强壮。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那么心、肺、肝、肾都将失去其所依赖的滋养。这进一步证明了脾胃在人体升降中的核心地位。
脾胃不仅是精气的生化之源,更是人体内所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营养来源。虽然肝肺的升降作用对脾胃有影响,但脾胃自身的升降才是最为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因为这些都是基于脾胃在人体升降中的核心作用而言的。
关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机制,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中有记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汤主之。”这描述的是脾胃失去升降功能,导致饮浊凝聚成形的病症。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它们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同时也要维持气机的升降平衡。如果脾胃升降失序,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治疗这种病症,中医理论认为需要调整体内的气机升降。仲景所用的枳实汤,就是为了斡旋气机,使阴阳相得,气机得以运行。叶天士则进一步解释了脾胃的生理特性,他认为纳食主要依赖胃的功能,而运化则依赖脾的功能。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同时,他也指出大阴湿土需要阳气的运化,而阳明燥土则需要阴气的滋润。
对于脾胃升降失调的治疗,仲景和东垣两位医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仲景主张急下存阴,其治疗重点在于胃;而东垣则主张大升阳气,其治疗重点在于脾。华云岫对叶氏的脾胃论述进行了归纳,他认为脾胃之病的关键在于升降二字。即使脾气不下陷也会导致疾病,同样胃气不上逆也会导致疾病。因此,对于脾胃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其升降功能。
脾胃的生理功能在于升清降浊。脾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这是清之升的过程;而胃将糟粕传送到肠道排出体外,这是浊之降的过程。如果脾气不能正常升清,就会导致泄泻等病症;而如果胃气不能正常降浊,就会导致腹胀等病症。因此,当升者降或当降者升时,就会形成阴阳反作之病。
(二)肝肺是升降的轮转
肝与肺,一左一右,一升一降,相互制约,互为表里。肝从左而升,如春木般生发,遂其生发之令,推动气血上行;肺从右而降,如秋金般收敛,行其收敛之权,引导精气下行。肝气的升发与肺气的肃降相互协调,使得精气在体内循环不息,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人身精气的生化虽以脾胃为泉源,但输布流行却离不开肝肺的枢转。肝气主升,将精气上输至头身及上窍,使气血流通顺畅;肺气主降,将精气下达至脏腑及筋骨,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肝肺两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气血的平衡与和谐。
然而,肝性刚而易动易升,肺脏娇而易闭易郁。因此,在病理状态下,肝升太过或肺降无权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升降失调、枢机窒塞的病理机制。肝喜条达,肺喜舒宣而主气机,最怕邪郁,郁则气滞。六淫外侵则肺气郁闭而治节不伸,七情内扰则肝气拂逆而生机不畅。外感内伤足以影响肝肺之升降而使气机郁遏。
王孟英以肝肺为外感内伤病审证求因的纲领:“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尝谓“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衍滞。设知此义,则平易之药,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在疾病的治疗中,应注重调理肝肺之气,使升降有序、气机调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肝升肺降的生理机制中,肝升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肝的本性刚烈、主动,主导着气的上升运动。在病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肝升太过”的现象,导致“肺降无权”。所谓的“肝阳上浮则肺气不降”,“风阳浮则治节横斜”,都是由于肝木的左升太过,导致金木相克的平衡失调,从而出现有升无降,或升降失调的病态。
内伤杂病中,肝病是最为复杂的。当肝气犯上时,会导致喘息;当肝木侮中时,会导致呕逆、胀满;当肝木乘下时,会导致小便不利或淋浊。这些症状,都是因为肝脏的病变导致气机升降失调。
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为多见。当肝脏侵犯胃时,会出现恶心、干呕、脘痞不食等症状;当肝脏侵犯脾时,会导致腹胀、便溏或不爽等症状。细分之下,又有“肝乘脾”与“胆乘胃”之别。其中,“乙木乘阴土”证见两胁满痛、少腹墜胀等症状,是由于肝气上逆、脾气下陷所致,治疗时应“疏木培土”,如逍遥散等方剂。“甲木乘阳土”证见脘痛呕吐、心中痛热等症状,是由于胆火上升、胃气不降所致,治疗时应泻木安胃,如乌梅丸等方剂。
肝脾胆胃升降失调导致的病机是复杂的,但都可以归结为“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这一规律。这表明在内科疾病中,肝胆的上升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在疾病的治疗中,我们应该重视调理肝胆的气机升降,以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肝升肺降的生理机制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肝的升发作用,而忽视了“肺主治节”和“肺主清肃”即“肺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当肺金之令得行,肝木得以相安无扰。肺在升降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旦肺失去治节之令,不仅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导致上下不交而郁成。因此,经云:“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墳郁,皆属于肺。”
在肺不主降的病理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肝胆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壅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等均可能蜂起而作难,导致病变百出。王氏指出,一旦肺不主清肃,全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针对这种情况,王氏提出了“清肃肺胃,平泻肝胆”的综合措施。
(三)心肾是升降的根本
阴阳,作为天地间的根本规律,“水火”是阴阳的显著标志。气之升降,是天地间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力,而升降其实就是阴阳的动态表现。因此,古人有言:“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死生之机,升降而已”。
在人体中,心主火,肾主水,脏腑的升降活动以心肾为根本。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深谙此道,从生理作用与病理转归两个角度出发,心肾二脏被视为最重要的脏器。心,作为君主之官,主导全身血脉的运行;肾,作为先天之本,藏有人体的先天之精。在生理上,心不受邪,一旦受邪则生命垂危;肾不可伤,一旦受伤则生命危险。这充分说明了心肾在病理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心肾分寓水火,判别阴阳。水升火降,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就如同古人所言:“水火相济,则能生物”;“水火不离,分离则死”。张景岳也曾指出:“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盛,寒盛亡阳,而万物寂灭矣”。这深刻揭示了水火关系对人生死的影响。
此外,“水火交,永不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如果肾水充足,阴精上奉,水足制火,人便能长寿;而肾水亏虚时,心火独炽,火来侮水,人便容易早逝。这表明水火关系还与人的寿夭息息相关。
水火升降的机制是微妙而深奥的,它涉及到心和肾两脏腑的功能特性。心本属火脏,但火中却含有水的成分,这被称为“离中偶画生阴”;而肾本属水脏,但水中却含有火的成分,这被称为“坎中奇画生阳”。火是水的主宰,因此心气日夜不停地向下交于肾;水是火的源泉,因此肾气日夜不停地向上济于心。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正常情况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如果心肾相交,则阴阳调和,称为“既济”;如果心肾不交,则阴阳失调,称为“未济”。
在病理状态下,如果火不降为病,则需要调肾之阳,使阳气充足,水气随之而升;如果水不升为病,则需要滋肾之阴,使阴气充足,火气随之而降。心肾不交或水火偏胜是常见的病理现象。例如消渴证是由于心火亢盛而肾水枯竭所引起,治疗需要泻心火而滋肾水;水气病是由于肾阳虚衰而不能化气行水所引起,治疗需要温肾阳而化气行水。
此外,少阴病之心中烦、不得卧是由于心火偏胜所引起,治疗需要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而滋肾水;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是由于肾阳虚衰所引起,治疗需要用真武汤、四逆汤等温肾阳而降浊阴。其他如交泰丸可以治疗失眠,磁朱丸可以治疗内障等,都是从心肾角度出发,调理水火平衡的著名方剂。
《灵枢》的半夏秫米汤可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其原理是通调阴阳,使水饮痰浊得以清除,为心肾交通开避道路。有人问:半夏秫米汤是治疗胃病的方剂,为何与心肾有关?其实心肾交通以脾胃为枢纽,正如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作为“黄婆媒介”(黄婆即脾胃)一样。因此,调理脾胃也是促进心肾交通的重要手段。
在恶寒发热的病象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火与肾水的失调。虞天明曾言:“阳虚者,心经元阳虚也,其病多恶寒,责其无火也。阴虚者,肾之真阴虚也,其病多发热,责其无水也。”对于这种病象,治疗的关键在于调节心火与肾水的关系。王太仆提出的治疗法则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肾作为水之主,心作为火之源,治疗时应以调节心火与肾水为根本。对于心阳虚导致的恶寒,不需要用热药,而应加强心的阳气;对于肾阴虚导致的发热,不需要用寒药,而应增强肾阴的滋养。这种治疗方法与张景岳等提出的命门水火理论相符,将王氏“壮水益火”的治法从分属心肾扩展到了统归命门和肾脏的另一层含义。
冯楚瞻进一步指出:“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气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这说明在疾病的治疗中,调节心火与肾水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调节好水火平衡,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恶寒发热的病象。
心肾水火升降与其它脏器的关系,就如同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正如东阳所言:“坎水温升,则肝木舒其疏泄之性;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这句话揭示了心肾水火升降对肝肺两脏的影响。
肝木得肾水滋荣,才能正常发挥其升发疏泄的功能。这就像一棵大树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而肺金无心火的克制,才得以行其清洗收敛之令。这就好比一块金属在火焰中锤炼,才能变得更加坚韧锋利。
此外,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如何伯斋所说:“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行于脾,犹地之有土也。”这就好比大地需要土壤来滋养万物,而脾胃则是人体内的“土壤”,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然而,水火二气的调节对于脾胃的化物功能至关重要。过燥或过湿都会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水火的调节不仅关乎脾胃,更影响全身五脏六腑的安和。心肾交,水火既济,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只有心肾之间的水火调济得当,才能保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