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扶阳治法

糖尿病,这一不请自来的“甜蜜杀手”,正悄然无声地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如脱缰之马,持续飙升,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已成为医务工作者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现代医学视角下,糖尿病与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消渴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远的《素问·奇病论》中,便有关于消渴的精辟论述:“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段文字,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古人对于消渴病机的独到见解。历代医家在探索消渴的奥秘时,多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治疗上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中药材如天花粉、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玉竹、山栀子等,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从实际疗效来看,这种方法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不禁要问:糖尿病的治疗究竟路在何方?
一个健康的人体之所以产生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阳气的虚损,这同样适用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要正确理解这里的“阳气”概念,它并不仅仅是与阴气相对的概念,而是更为宏观、高层次的能量。它是由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共同构成的统一体。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那么阳气就相当于国家的军队,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防止外敌入侵。《黄帝内经》中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老百姓常说的“人活一口气”,这里所指的“正气”、“气”和“元气”,都与本文中所提到的“阳气”概念等价。

李可老中医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曾明确指出:“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扶助阳气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若能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糖尿病早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日渐消瘦。这是一种高代谢性疾病。我们再深入分析“阴虚燥热”的病机:患者通常会出现口干口苦、饮水多、多喜冷饮、多食易饥、尿多、大便多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多数为阳证、热证,即所谓的“燥热”。然而,燥热只是表面现象,阴虚才是根本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阴虚越严重,燥热就越剧烈;燥热越强烈,阴虚就越严重。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阴虚燥热的症状?其实根源在于“元气”、“正气”,也就是本文所指的“阳气”不足。“阴”可以被理解为阳气的收敛、收藏状态,“阳”则是阳气的升发、生长状态。糖尿病早期症状的出现,正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收敛不足、升发过度所引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阴和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收敛不足自然会导致升发过度,而收敛过度自然会导致升发不足。

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立足人生立命之本——阳气。通过扶助阳气来治疗疾病是治本之法。

生水者金也,消水者木也,木气主疏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它病误治损伤阳气,房劳伤肾等都可导致消渴之发生,病因多种多样,但病位不外乎东方之木气受损疏泄失常。临床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土不载木、水不生木、少阳通道不畅和厥阴风火相煽,现分述如下:

土不载木。大地滋养万物,宽容接纳一切,正如人的土性。木气的正常疏泄作用依赖于肥沃、健康的土壤,就如同人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土性。人有两土,足阳明胃经的戊土和足太阴脾经的己土。糖尿病早期的“三多一少”症状主要是戊土的问题,如果此期病情拖延太久或治疗不当,就会虚化、寒化,从阳明转属太阴,导致己土也出现问题。

当中土出现问题,木气的正常疏泄就会受到影响,横逆中土,从而引发相应的症状。病在戊土时,患者会出现多食易饥的症状;而病在己土时,则会出现纳差、不消化、嗳气等症状,甚至形体肥胖。然而,由于土性本湿,加上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时间使用空调、凉茶、饮料等,这些都会损伤中阳。因此,在临床上,上述两种症状并不成比例,更多的是病在太阴,真正的阳明燥热症状极为少见。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到:“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他还指出:“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在治疗上,对于这种类型的症状,多选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味。其中,干姜的气味辛、温,气温禀厥阴风木之气,味辛得阳明燥金之味。当土虚则寒时,干姜的辛散温行可以祛除中焦之寒;白术的气味甘、温,是脾之正药,可以祛除中焦之湿;人参的气味甘、微寒,可以养阴配阳,调和诸药;炙甘草则可以顾护中气,调和诸药。

对于少阴证显现者或素体虚弱者,在未病之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加用附子,与以上药物合用为附子理中汤。附子能补釜底之火,恢复水中之阳。通过这样的治疗方式,可以祛除中焦寒湿、恢复脾胃阳气。


水不生木。在自然界中,水生木的规律体现了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冬季的到来,北方的雪花纷飞,南方的寒风刺骨,这些都是大自然在收藏阳气,使阳气深藏于肾水之中。冬季的寒冷,阳气收藏得越深越足,为来年的春天打下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瑞雪兆丰年”,这是因为阳气的根本得到了滋养,使得来年的木气能够有序地升发,经过夏季和秋季,最终带来丰收。

相反,如果冬天不冷,阳气无法得到应有的收藏,比如出现打雷或者起雾的现象,就说明阳气已经泄露,木气的根本动摇了。这种状况预示着来年的收成不好,正如俗话所说,“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在人体中,肾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木气。如果肾水不足,木气就会失去根基,导致疏泄失常。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小便过多等症状,也可以说是“下消”。这种病症已经深入到了少阴经,先后天之本都受到了影响,需要及时恢复下部之阳。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四逆汤或者肾气丸加减。在这两方药中,附子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药,它能够补足水中之火,从而稳固木气升发的根本。

肾气丸中的地黄和山药可以补水生木,它们质润而能够补肾填精。桂枝可以协助疏泄失常的木气正常升发。而山萸肉不仅能够补养厥阴风木之体,还可以调节厥阴风木之用。这两味药合用,可以共同恢复木气正常的疏泄作用。


少阳通道不畅。在中医理论中,少阳主枢,这一观点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张仲景曾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告诫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抓住疾病的主要证候和病机,而不能过于拘泥于书本上的条文,被条文所束缚。

我个人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少阳主枢的真正含义。少阳的主枢机作用实际上是输转阳气的作用,我将其概括为“少阳通道”理论。这一通道,实际上就是阳气运行的道路。如果人体缺少了阳气,那么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阳气的滋养和温煦,如果阳气不能到达某个部位,那么这个部位就会出现疾病。因此,保持阳气的运行通道通畅,是治疗疾病的前提。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出现情志抑郁、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或小柴胡片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疏肝利胆、和解少阳,对于调理人体的气机具有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厥阴风火相煽。《伤寒论》中的厥阴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其提纲条文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症状:“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表明,厥阴病的病位主要在厥阴风木,而厥阴肝经内寄相火。由于木气疏泄过度,容易动风化火,导致消渴。

具体来说,当厥阴病在上焦时,会消耗肺家津液,导致口渴多饮;而中焦时则多食易饥,但因脾之阳气不足,故出现饥不欲食的情况。若误下治疗,会进一步损伤中气,导致下之利不止。在下焦时,则会出现尿多的症状。

针对厥阴病的治疗,应遵循仲景之意,采用乌梅丸加减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和肝脾、清上温下,还可以平息风火、安蛔止痛。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厥阴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