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抄方的意义是什么
在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获取老师的秘方上,希望通过这些方子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医术。确实,有些老师会传授给他们自己常用的、效果显著的验方。一年下来,有些学生能从多位老师那里得到多首宝贵的验方。但当他们真正踏入临床,试图运用这些在老师手中屡试不爽的方子时,却发现效果并不如预期,甚至屡试屡败。这究竟是为何呢?
或许,我们在实习期间太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过于看重方剂本身,而忽视了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当然,老师有时也可能犯下类似的错误。试问,就算老师的验方再神奇,真的能超过《方剂学》教材中那些经过几百上千年临床验证的经典方剂吗?如果我们连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平胃散、越鞠丸等基础方剂都不能熟练运用,而只是一味追求各种疾病的验方,这真的有帮助吗?
学生常常抱怨教材中的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老师们也经常无意中指责教材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深入教学。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使用大方验方,而越来越少有医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方进行治疗。我经常被学生问到:“老师,治疗某某病有什么好方子?”我总是回答:“没有固定的好方子,只有对证才是好方子。”同一种疾病,可能是由虚、实、寒、热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胸无定见”,便是良方。
我曾经跟随一位老师学习,他对我影响深远,但我在临床处方上却丝毫没有模仿他的痕迹。过于注重对方剂的研究,使我们常常在临床上陷入狭隘的视野,只看到问题的一部分。例如,在治疗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时,我们过于关注活血化瘀的方法,却忽略了思考血为什么会瘀。即使思考了,也可能只想到气虚,并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最基本的病因也许是最常见的,例如“寒主收引”,寒凝会导致血瘀。但是,许多医生已经无法想到,如果不使用活血药,单用治疗寒邪的气分药也能治疗“梗”。他们不仅想不到,更无法理解这种治疗方法!
从古至今,中医书籍中载有无数方剂,数量之庞大,难以尽数。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然而,一个人若想穷尽一生精力去学习这些方剂,恐怕是难以实现的。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学方用方,也应该像孔子一样,注重学习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李阳波在《开启中医之门》和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都提到了《皇汉医学丛书》中的一段话:“医有上工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为下工。临诊察机,使药要和者,为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和治疗策略。上工医生能够洞察疾病的本质,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药,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下工医生则只是机械地按照固定的方剂去治疗疾病,缺乏对疾病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理法方药,理法居于方药之前、之上。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理论中,理法是指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分析,是指导治疗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方药进行治疗。因此,学者应该注重对理法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方药,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书籍中的方剂虽然数量庞大,但学者应该注重学习方法,抓住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同时,也要深入理解中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方药,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