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调理如何接方

清代著名医家陆九芝曾说过:“书本上并没有记载接方,因为接方是变化无常的。然而,作为医者,真正考验其本领的却是在接方上。”对于医者而言,展现出自己的真本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接方在临床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载了许多接方,这些接方的依据是脉证。正如书中第16条所写:“观察病人的脉证,了解其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刚刚踏入临床的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出一张能够取得疗效的处方。然而,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医者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开出下一张有效的处方,无论前一张处方是否有效。有人认为,接方并不难,只需根据证候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然而,证候有轻重缓急之分,治疗也有先后顺序之别,临证情况远比理论复杂得多!
看看《伤寒论》中张仲景接方: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药后见反烦不解,但认定并非误治,接方仍是桂枝汤。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药后证变,方亦随变。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处小建中汤方时已预知当以小柴胡汤接之。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用方先后,次第井然,可谓成竹在胸……。
中医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语:“效不更方”。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医理。当人们说“接方真有这么简单,医生也就不头痛了”时,实际上是在指出,治疗疾病并非简单地接方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感冒患者,中医诊断为壮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紧,这是典型的麻黄汤证。给予半剂麻黄汤后,患者出汗,病症明显减轻,但出现了口干微咳的症状。此时,医生果断地改用桑菊饮一剂,疾病即愈。这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法,正是中医的智慧所在。

另外,对于喘家(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治疗,血府逐瘀汤三剂显效后,医生会适时地转向金水六君煎,以治本为主。对于耳鸣患者,柴芩温胆汤见效后,若舌苔已化,则接方益气聪明汤,从实转虚,补益正气。

对于中风恢复期患者,附子理中汤久服未见明显效果时,接服附子理中汤可收无过便有功之效。而对于肺癌晚期患者,每诊皆更方,三月无一重方,调理最为周折。

总之,“效不更方”并非简单地接方,而是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这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做到准确判断、果断决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