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制方用药的特点
仲景所著《伤寒论》立六个病名、112个方证 , 以六病为纲 , 以112个方证为目 , 作为诊治疾病的述语 , 执简驭繁 。通过辨证 , 由证立方 , 反过来 , 又以方名证 。当疾病被确诊为某一方证时 , 其治疗方法和处方亦随即得之 , 并寓于该一方证之内 。兹仅以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为例 , 来讨论仲景制方用药的一些特点 。
仲景方用药精选 , 精选之程度 , 甚至到每方仅用一至二味药 , 如甘草汤咽痛仅用生甘草一味 , 上述两方则各用两味 , 此二方相合即是四逆汤 。当更动一味主药时 , 其方名异 , 其治效亦异 。立方以证为主 , 方与药两者紧跟着证之变化而改动 , 而其配伍作用及药量之大小亦变 , 诸此均有研究价值 。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源出《伤寒论》(29条)和《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 由炙甘草、干姜两药组成 。《伤寒论》叙本方主治:患者先有“脉浮 , 自汗出 , 小便数 , 心烦 , 微恶寒”等伤阳证和“脚挛急”的伤阴证 , 医者误有桂枝汤解其表之后 , 患者出现“厥、咽中干、烦燥吐逆”等阳虚证又兼有“脚挛急”的伤阴证 。《金匮在略》叙本方主治“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等上焦肺虚寒证以及因上虚不能制约下焦而引起的“不渴、必遗尿、小便数”等下焦阳虚证 。
从上述各项进行综合、分析 , 可知甘草干姜汤证之病机为中焦阳虚、脾弱肺寒 。脾阳虚则咽中干 , 肺寒则眩而口多涎 , 浮阳上越则见烦躁吐逆 。上虚不能制下则遗尿、小便数 。上述各症中 , 厥冷、遗尿、小便数、不渴 , 其本质是真寒;而咽中干、烦燥、吐逆是为假热的体现 。当单读《伤寒论》一书时 , 或不易理解“咽中干、烦燥吐逆”是假热证 , 当再读到《金匮要略》“其有不渴 , 必遗尿”句时 , 证属假热便跃然纸上 。故两书宜合起来读 。两书对本方证的论述是相辅相成的 。
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之半 , 乃辛甘化阳之温补剂 , 是太阴病方 。用辛温之干姜温脾阳 , 甘草和中 。甘草之剂量大于干姜一倍 , 旨在既扶脾阳而不伤已受劫之营阴(患者原有“脚挛急”症 , 是阴不足之故) 。
甘草干姜汤证据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详细证候是恶寒无热 , 手足厥冷 , 咽中干而不渴 , 烦躁吐逆 , 小便次多 , 甚则遗尿 , 肺宣咳嗽 , 痰稀多白沫 , 舌润苔淡白 , 脉沉迟 。
本配方药仅两味 , 如能明其病机极方义 , 则应用范围颇广 。例如本方可治脾虚肺寒之咳嗽 。其特征是咳少而痰稀多白沫、似唾液 , 短气 , 手足冷 , 小便自利而数 。仲景方治咳嗽之用药 , 有其独特之经验 , 其中之一 , 如治肺寒之咳嗽用干姜加味 。干姜温燥辛散 , 既能温肺散寒 , 又能燥化痰饮 。临床运用要分析病机与辨析证候并重 。脾虚肺寒(不是实寒 , 也不是虚热) , 痰稀多白沫是证候特点之一 。仲景治咳嗽实证不用干姜的 , 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 。治肺热而咳当然更不用干姜 , 如麻杏甘石汤 。仲景治咳方用干姜加味者(配甘草 , 或配五味子、细辛等) , 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方加减中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 , 加五味子、干姜(此两方证属实证 , 故另有加减);真武汤加减法中见咳者 , 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 。
甘草干姜汤可治脾阳虚不能统血之衄血、吐血、下血等出血证 。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属虚属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寒证者 , 阳不摄阴 , 阴血因而走溢 , 其证必见手足清冷 , 便溏遗弱 , 脉细微迟涩 , 面色惨白 , 唇淡口和或内寒外热 , 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 , 甘草干姜汤主之”(《血证论》卷地”吐血) 。这是经验之谈 。此方又可治胃阳虚寒的胃脘痛及肺脾两虚不能制水之遗尿、劳淋;用治老年人平日小便频数 , 苦于时唾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 , 亦常能获效 。此外 , 由“咽中干”一症类推 , 又可治阴寒证之咽痛 , 以具有虚寒性全身症状 , 咽喉部淡红不肿者为指证 。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附子两药组成 , 主治发汗、下之后 , 昼日烦躁不得眠 , 夜而安静 , 不呕不渴(无少阳 , 阳明证) , 无表证 , 脉沉微 , 身无大热者(《伤寒论》61条) 。此方为少阴阳微、虚阳外扰 , 昼日烦燥较甚 , 不得安眠 , 入夜则较安 , 病情较急者设 。此方证之所以不用四逆汤 , 而用生附子、干姜浓煎一次顿服 , 因病情较急 , 故去甘草甘缓守中 , 俾回阳救急之药力单直入 , 药性较四逆汤更峻 。对照治少阴下利、厥逆无脉之危症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 , 亦均不用炙甘草 , 则可得到印证 。
附子、干姜皆是辛热药 , 同有回阳温寒作用 。生附子回阳救逆 , 温肾助阳 , 祛寒止痛 , 归心、肾、脾经 。干姜回阳、温中、温肺化痰 , 归心、肺、脾、胃经 。两药相比较则生附子以温肾寒、壮肾阳为主 , 干姜则归肺脾二经以温中为主 。
伤阴证
干姜附子汤证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凡有少阴病见证 , 其烦燥一症昼夜甚夜安较为特别者 , 适用本方 。
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皆是四逆汤减味方 。干姜附子汤用附子、干姜两药 , 其中附子是主药 , 干姜为辅 , 以温肾阳为主 , 是少阴病方 。甘草干姜汤用干姜、甘草两药 , 为理中汤之半 , 其中干姜是主药 , 甘草为辅 , 以温脾胃为主 , 是太阴病方 。
探仲景用附子、干姜、炙甘草的用法
附子:仲景用附子 , 分生用、炮用两种用法 。生用多用于回阳救逆温寒 。其大剂量为“大者一枚” , 如通脉四逆汤及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一般剂量为“一枚” , 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方 , 视病情之危险程度而定 。炮用多用于阳虚及风寒湿痹 。大剂量为三枚 , 一般为一枚 。治阳虚宜轻用 , 治风寒湿痹、镇痛宜重用 。如桂枝加附子汤治发汗后阳虚、漏汗不止 , 真武汤治阳虚来夹水 ,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相搏 , 骨节烦痛 , 用炮附子二枚 。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 , 身体痛烦 , 用炮附子三枚 。
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等少数方外 , 仲景用附子 , 多与干姜、生姜相配伍 。笔者体会:附子与生姜或干姜同用 , 有减少其毒性的作用 。生姜散而不守 , 凡宜温经、散寒、发汗、行水之剂 , 宜生姜伍炮附子 , 如桂枝附子汤治风寒湿痹 , 真武汤治阳虚夹水之症 。干姜守而不走 , 无泄邪、发汗、行水作用 , 故治亡阳者 , 多用于干姜伍生附子 。
干姜:仲景用干姜与生附子相配伍之方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类等方 。干姜与炙甘草相伍之方 , 除上述之甘草干姜汤外 , 还有治中阳不足 , 脾失健运 , 症见腹痛、便溏、呕吐等的太阴病主方理中汤 。又如《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为甘草、干姜加茯苓、白术 , 旨在暖脾燥湿祛寒水 , 治肾著病腰以下冷痛 , 如坐水中 , 腰如缠带重物 。别的 , 干姜与苦寒之芩、连相配伍 , 如黄连汤之干姜、黄连并用 , 再加桂枝、参草、枣 , 治胸中热 , 胃中有邪气 , 腹中痛 , 欲呕吐者 。如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 , 既用干姜 , 亦用生姜 , 复用苦寒之芩、连 , 辛开苦降并用 , 治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者 。此类证候 , 皆宜健胃、导热、开结、安中 , 寒热补泻并用 。
炙甘草:仲景用炙甘草之方甚多 , 约言之:与桂枝相伍 , 通利血脉 , 平冲制悸 , 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后 , 心下悸、欲得按者;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者 。与芍药相伍 , 舒挛缓急 , 如芍药甘草汤 。与其余峻剂相伍 , 缓和峻药之性 , 如在调胃承气汤中缓和泻下之力;在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中 , 缓和麻黄发汗之力 。与参、姜、枣相伍 , 有和胃健脾生津作用 。
诸此说明 ,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论述的证、方、药三者之间及方中药物配伍、药量大小与功效之关系 , 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药理、药化的研究 , 对说明并丰富中医药的内容 , 推动中医药理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